开发孩子的潜能

儿童资源网

开发孩子的潜能

    学龄前的孩子正是读幼儿园的阶段,但是孩子习惯了照顾者的陪伴,突然要他离开最熟悉的环境,多半会比较害羞、怕生。有些家长觉得在幼儿园学不到东西,没有必要让孩子太早接触人群。不过在幼儿园里,不仅可以提前适应团体生活、学习与同伴互动,也可以为将来进入小学预先准备。

    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能力,在孩子的世界里,有人一起玩闹,一起分享喜悦,能够开启孩子的交际能力。

    性格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很快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但是对于个性比较怕生的孩子,因为紧张与害怕,不敢和喜欢的朋友说话,所以只能每天孤单地玩耍。

    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家里练习语言的表达,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他们在面对朋友时,就不会那么紧张,当孩子结交到第一个朋友后,慢慢地就能够建立更多的朋友群,此为拓展人际关系的开端。

    肢体发育

    4-6岁的孩子,动作协调性会越来越好,不仅可以自己吃饭洗手、穿脱衣服,还能够自己大小便。学龄前的孩子,由于大脑对反射动作的掌握度还不够好,所以对周遭的影像、声音容易有直觉的反射行为,常出现静不下来的情况。

    根据研究显示,幼儿需要通过感觉动作来学习,所以我们无法强迫他们像大人一样,安静地坐下来学习,因此,家长要加强孩子的感统能力,促使大脑的整合功能更成熟,才能解决孩子容易分心的根本问题。

    孩子的大脑比控制手指及双手的肌肉更发达,所以他们倾向于爆发性的活动,一些较细腻的动作,如系鞋带、扣扣子,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他们会显得笨拙,甚至无法做好。男孩虽然长得较高大,但是女孩在某方面的成长却比男孩快,尤其是细腻动作的发展。

    像我以前教女儿绑鞋带时,她很快就学会了,但是教儿子时,他需要练习好几次,才能够掌握诀窍;或者是教儿子扣扣子时,他常会把第一颗钮扣扣到第三颗,或是扣不起来,不过我会耐心地请他重新来过,随着年龄渐长,他也开始熟练绑鞋带和扣钮扣的动作。

    学龄前期的孩子,其控制肢体动作的协调平衡正在发育,有赖于前庭觉、肌肉关节觉与触觉方面的控制,如果父母观察到幼儿在取放物品时,有动作粗鲁的情况,可以多加留意下列几点:是否孩子对于空间位置的掌握有困难、容易情绪冲动或不专心、喜欢刺激性高的游戏、无法准确地投接球等。

    若是孩子有这些症状,而无法获得改善时,建议家长把握6岁前的黄金时段,针对孩子的个别情况,找出适当的感觉统合游戏来调整。积极的帮助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有助于孩子在群体中建立人际关系。

    融入群体
 
    此时期是幼儿大脑持续发展的阶段。3岁时,脑重量约1000克,六七岁时,约为1300克,已接近成人的脑重量。此时孩童将会经历髓鞘化,也就是脑神经的发展过程,皮层细胞的联系会逐渐增加,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会日益完善,兴奋和抑制能力也会渐趋平衡,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生理发展的基础。

    许多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无法适应与其他人一起共有、分享资源,因此,可能会发生与小朋友推挤或抢玩具的情形,父母不需过于担忧,可以问清楚孩子的动机,让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甚至制造某些机会,让孩子受到同样的待遇,当他们明白自己也不喜欢被这样对待时,他们就能够理解之前不当的行为,从而改善这种状况。

    4-6岁的孩子开始学习适应他人,心理层面则是以直觉来判断事物的结果,在团体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也会主动学习获得各种新技能。年龄大一点的孩童在与同伴游戏时,喜欢得到朋友的赞扬。发现自己能力不如他人时,孩子的自尊心会受挫。

    因为有了同伴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不被接受的行为、想法等,会产生罪恶感,一旦罪恶感产生时,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并且尝试作对,例如:破坏玩具、戏弄玩伴或者以批评大人的方式表达不安,缓解自己的罪恶感。

    我同事的孩子就常常对她出言不逊,让她很伤脑筋,我告诉她,年幼的孩子童言无忌,这时要用温和的态度,告诉孩子说话要有礼貌,找出正面的小事加以肯定,再鼓励他,日后只要发现孩子有进步,就要立即称赞。但值得提醒的是,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指责孩子,应懂得尊重他。后来同事也和我说,现在她的宝贝每天都很懂礼貌,不再像从前那样无理了。

    培养个性特征
 
    此时期的孩子在稳定中呈现阶段性的进展,具有冲动、易感及易变性,也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道德观、美感与理智行为。

    4-6岁的孩子经常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事物的专注力难以持久,如果父母期望孩子能坐在书桌前阅读很长的时间,恐怕效果不明显,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集中而有效率地让孩子适应各种学习环境与内容,以鼓励与赞美的言语代替责骂与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融入父母营造的学习空间。

    我建议爸妈可以从现阶段开始,让孩子从行动中慢慢了解礼貌是什么,当然他们一开始不能够理解这么做的用意,例如:受到别人善意的对待时,要说“谢谢”,他们也许不是发自内心地感激,当孩子逐渐习惯这些应对方式时,往后便能从行为中,体会其涵义及对他人的影响。在学龄前期,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比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并且在个性和社会方面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模仿能力

    事实上,孩子从出生三四个月起,就会开始模仿身旁大人或小孩的动作,例如:爸妈向他挥手,他会跟着挥动双手,偏向“实时模仿”。一岁半开始,孩童的模仿和以往不同,例如:小女孩会坐在妈妈的梳妆台,学妈妈的动作梳头发,这些情况并不是孩童直接看着他人做出来的,而是看过景象之后,延迟了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的模仿,称作“延缓模仿”。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