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因素 扼杀中国孩子创造力

儿童资源网

四大因素 扼杀中国孩子创造力

  “知识学得少用得多,和学得多用得少会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现在知识传递的结构就是学得多用得少,或学而无用!”岳晓东说。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基础学习,学过的知识现在用不上,将来会用上,所以不必强调学用结合,这其实是知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因为如果知识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派上用场,那么那一天算是某一天呢?

  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什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拿到一个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对此岳博士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颇有启发意义。在哈佛读书时,他发现一个大二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给一家日本的杂志投稿,讲述他在哈佛的求学经历,深受一批“粉丝”的喜爱。结果这家杂志社出资邀请他到日本去做巡回演讲。这件事对岳博士触动极大,“在我24年的学生生涯中,前22年的学习都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学的东西卖出去,而那个学生在大二时就活学活用,现学现买,这不就是知识活力化嘛!”于是岳博士也把自己的作业整理了一番,开始到国内的杂志投稿,终于在32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说来真是太迟了!

  岳晓东博士在内地很多高校做学术报告时发现,当他问,发表过文章的人请举手时,一些博士生都不举手。再问,你打算多大岁数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大部分人都说,硕士论文写完再发表。

  这表明中国学生处于惯性的思维之中,即“我现在知识非常浅薄,我有什么资格去发表文章”或“现在学的东西还不扎实,怎么能发表文章”,与之相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12岁就发表文章,我的导师19岁发表文章,我都属于反应迟钝的!”岳晓东说。

  他认为,“知识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学习的觉悟———当你没有觉悟时,你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当你开始了觉悟,知识就会变得主动起来,也更早能实现其价值。”所以,知识的学习应该使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而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动。

  “假如某人宣称已经学会了思考,大多数人都会以为他指的是逻辑的思考。”———创新教育学家爱德华·德·波诺

  在岳晓东博士看来,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

  心理学认为,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换言之,聚合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演绎、归纳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维。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加1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加1可以有各种答案,如等于3(如夫妻结婚生子),等于1(两个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等于0(两个人闹矛盾,互相拆台)。而在汉语中,它还可以等于二、十、王、田等,凡此种种都是发散思维或想象力的表现。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使人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创新能力。可惜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维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的。换言之,一个人在入学后,随着他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这种情况到了高中阶段可谓达致登峰造极!它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对世间万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现在中国学生的思维训练中缺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互补,无法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岳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开设了一门创新与问题解决的课,在课上,他时常与学生做发散思维的活动,如回答《脑筋急转弯》中的问题,发现杯子的100种用途等,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问题意识的能力,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