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针对上述变化,在孩子入学之前,教师和家长要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走上小学学习生活的轨道。
二、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指导
孩子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而且以读、写、算为主导。但入学前的准备工作不能只是重视孩子的拼音、识字、读书、算算数的训练。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训练和准备。
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调整好孩子的“生物钟”,饮食起居要定时,早起早睡。按时吃饭,吃饱吃好,克服吃零食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做事要认真、严肃、紧张,不拖拖拉拉、马马虎虎;做事要有计划,有条不紊。不仅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不仅讲究质量,还要讲究效率。
第二,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培养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收拾书包、准备书本文具、独立完成作业,学着洗红领巾、手帕、袜子等,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在入学之前,就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上学后要“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意识,尽量不要家长帮助,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好功课。从小给孩子灌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在日本,家长不仅把“不给别人添麻烦”看做的一种行为规范,还视为一种道德修养。这很值得中国家长学习。
第三,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包括集中、专心、稳定、持久;听人说话,要眼睛看着讲话的人,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心不在焉。孩子一入学,就要坚持每节课四十分钟的学习,这对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然而,上课听讲是孩子学好功课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进入知识殿堂的大门,孩子的功课好不好,往往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会不会听讲,有直接关系。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和家长要提前多多下功夫进行训练。
第四,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孩子逐步树立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而学习的思想。孩子进入小学,就开始了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小学生也是公民,他们也要承担社会义务,学好功课就是这些小公民的社会义务。功课学得好不好,这不单单是孩子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家庭的私事,关系到他是不是尽到了自己应该对社会、对国家所要尽的义务。家长要及早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教育孩子认真、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这是每个学生的责任,不能推卸,不能“打折扣”,不能让别人代做。
第五,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孩子到小学,进入要一个新的集体,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新面孔,他们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严格的集体生活对这些独生子女来说,更是一个新的考验。孩子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在集体生活中都要无一例外的成为“平民”,都要遵守集体纪律,服从集体利益,维护集体的荣誉,任何人都不能成为“特等公民”。要教育孩子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不要欺负弱小,不能称王称霸,要学会和性格各异的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在集体当中生活,免不了要发生一些矛盾或冲突,孩子们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要他们自己解决;解决不了,还有老师。家长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不要“越俎代庖”。家长一插手往往会把简单是问题给复杂化了。其实,孩子们之间发生了矛盾或冲突,一会儿就没事了。不论你的孩子受了多大的委屈,也要通过学校和老师解决,不要直接找家长“算帐”,更不要直接找学生出气。
第六,关于孩子上学的物质准备。
大多数学习用品可以在入学时按老师要求准备,有的用品学校要统一购置。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给孩子购置书包、铅笔盒等物品时,不要追求什么“名牌”、 “高档”,不要互相攀比,要以实用、耐用、美观为标准,不要购买那些华而不实的用品。要知道,家长的攀比思想会影响孩子,使孩子滋长虚荣心。华而不实的学习用品,在学习中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孩子进入小学,学校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文化学习要全面负责,但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家长们应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与老师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