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大的宝宝,动不动就哭得撕心裂肺;一岁多的孩子,常常抓伤人,甚至自己撞墙……不少家长在注重宝宝的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外,往往忽视了他们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培养,导致宝宝出现情绪问题。
昨日,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王凤结合病例指出,三岁前是孩子大脑情绪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要了解其需要和情绪的发展,常与孩子交流、互动,给予适当引导。
大声哭闹并不一定是饿了
[案例]六个月大的宁宁喜欢哭闹。每次一哭,妈妈就喂她吃的,可很多时候并不管用;到医院检查也无异常。久而久之,妈妈也懒得管了,“要哭就让她哭吧。”结果宝宝声音越哭越大、撕心肺裂。
专家意见:不会说话的宝宝只能用哭声表达需求。四个月前,宝宝哭多表示有生理需求,如饿了、病了、困了、不舒服。但四个月后,哭则是情绪表达,可能是她发脾气了。
专家支招:当孩子有不正常的哭闹(即不是因为生理需求)时,父母首先要把孩子抱起来;然后用心去观察原因,比如看其是需要拥抱,还是要人和他交流、说话等,再采取适当的抚慰方式。
自伤或伤人源于家长不理解
[案例]一岁三个月大的宇宇,常常抓人,抱过他的人都被抓伤过,奶奶最遭殃,脸上常伤痕累累;一岁六个月大的小勇,生气时就往墙上撞,越是制止就越撞得厉害。头上因此大包小包不断。
专家意见:这两个孩子都是典型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他们不知采取何种方式来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得不到大人理解后,便采取过激甚至自毁的行为,以达到发泄的目的。这可能跟家长的抚养方式或脾气、习惯有关。
专家支招:一旦发生孩子伤人或自伤行为,家长首先要冷静,仔细观察孩子言语和行为,尽快找出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若是合理要求尽快满足,以稳定其情绪,若要求不合理,可想办法转移孩子注意力,并适当引导其情绪,教会他如何表达。同时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不要当孩子的面吵架、发脾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