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允许宝宝有饿的感觉
对于一些父母而言,宝宝饥饿是件紧急的事,甚至会认为宝宝挨饿是他们的过失:“如果我早点喂他,他就不会哭得这么伤心了。”应该记住,饥饿对所有人都是无法避免的。没人能完全地从宝宝的生活中排除掉这种感觉。让他体验一会儿饥饿的感觉没有什么。而且,对于小家伙来说,饥饿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来刺激他学习照料自己最基本的技能。
4、“少食多餐”有利于消化吸收
实际上,少食多餐会导致宝宝胃酸的分泌不够充分,饥饿感不够强,从而也就没有主动吃饭的欲望。长期下来,会影响宝宝自我调节的能力。
5、哄孩子吃饭
宝宝能独立吃饭了,看到宝宝对桌上摆着的饭菜毫无兴趣,妈妈便开始了哄宝宝的游戏。虽然语气缓和、态度也好极了,但是这毕竟不是小宝贝自己的意志。即使哄上桌来,宝宝可能也不过是应付差事了事。其实,这种哄和强灌差不多,都属于强迫进食。
6、可以边玩玩具边吃饭
宝宝宝如果某次吃饭时表现不是很积极,妈妈很可能会把小宝贝喜欢的玩具放在他面前。想通过玩来提高宝宝的兴趣。实际上,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做,会让小宝贝觉得吃饭和玩儿是一件事情,它们二者必须要连在一起。这样,我们就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反射,玩玩具就成了吃饭必备的条件了。包括前面提到的哄孩子吃饭也是一样,久而久之,妈妈不哄,宝宝可能就不吃了,因为“饭前仪式”还没开演呢!
在宝宝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他一些确切的、清晰的概念:吃饭就是吃饭,玩就是玩。不要把两件事情混在一起。
7、过于强化宝宝的缺点
吃饭时,宝宝一旦犯了什么错误,比如挑食、漏饭,大人们就会一哄而上,或者会反复强调他那次的行为。实际上,我们这样做是把孩子的问题强化了。而宝宝的优点我们却认为是他应该会的,不值一提。其实,当我们看到孩子的缺点时,不妨先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因为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另外还要想想我们的处理方式是否妥当,追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或者想象一下在孩子那个年龄,我们是如何看待吃饭的。这样,你会很容易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原因,也会因此和孩子的心灵距离更近。
4个喂养时的小技巧
1、你还饿吗?”
很多父母在问宝宝的时候,可能都会习惯地说:“你吃饱了吗?”然而,据一项调查显示,宝宝们对“饱”这个概念远没有“饥饿”那么明确。所以,下次,不妨变换一种问法:“你还饿吗?”相信这样问对那些“总也不知道饱”的小胖墩们可是有很好的提醒作用噢!
2、“你可不可以先吃……”
每次,小家伙都要固执地只吃肉不吃蔬菜?不妨尝试一下协商似的问话:“你可不可以先吃一片青菜,然后再吃肉?”如果一次不行,下次再试试。几次之后,小家伙可能就会接受!
3、带老人和保姆一起去听讲座、看医生
去听婴儿喂养方面的讲座或者带宝宝看医生时,最好让家中真正喂养宝宝的人(比如老人、保姆)一起去,否则的话,有可能医生给的建议父母很理解,但是在真正的喂养过程中却“贯彻”不下去。
4、在喂饭时充满爱意!
千万不要把进餐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带着无限的爱意,全家人共享这个其乐融融的时刻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当我们做父母的首先放松下来,小宝贝也不会再时刻都准备着“自卫反击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