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形成阶段——妄想独立

儿童资源网

个性形成阶段——妄想独立


  父母要根据宝宝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宝宝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2)不要过度保护宝宝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对宝宝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宝宝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宝宝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宝宝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给1岁内的宝宝提供练习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宝宝醒着时经常抱在怀里,或经常让他们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宝宝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父母应了解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要压抑宝宝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3)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父母应注意对宝宝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宝宝讲话,使宝宝感到你在尊重他。宝宝吃饭不要硬逼,让宝宝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宝宝,如“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宝宝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宝宝,尊重宝宝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宝宝。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宝宝,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宝宝独立性的培养,父母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宝宝,剥夺宝宝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4)从兴趣上培养
  父母让宝宝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宝宝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宝宝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就不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4.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
  独立性是宝宝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宝宝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有独立性的宝宝,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宝宝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如果宝宝的自理能力好,进入幼儿园后,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相反,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宝宝,在幼儿园里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影响他的自信,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宝宝的上进心。
  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这时,宝宝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他事事都想尝试自己做,尝试自己动作的力量和效果,他常常表示要“我自己吃”“我自己拿”,而且讨厌大人的帮助或干预。其实,当宝宝用手抓饭自己吃,用手来夺大人手里的勺子时,已经意味着独立性的萌芽。
  宝宝的这种独立性倾向,是一种积极的表现,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励,并引导他学会“自己来做”。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宝宝的能力有限,虽然他想自己来,但常常还做不好。例如,自己吃饭,不仅吃得满脸、满桌都是饭菜,而且边吃边玩,饭菜都凉了,这时有些父母就干脆夺过勺子喂他了;宝宝自己扣纽扣,也是好长时间扣不上一个,父母也会忍不住代劳等。
  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耐心指导不容易,但是父母应该坚持这样做。如果在宝宝独立性倾向正在发展的时候,没有给他适时的锻炼,错过了这个时机,宝宝的依赖性会越来越重,你再想让他自己做,就很困难了。同时,如果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宝宝的独立行动常常会遭到宝宝的拒绝,伤害他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