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7月、9-11月是儿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患病后通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和咽痛的症状,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脚掌以及臀部出现红色皮疹。极少数患儿病情较重,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手足口病进入人体以后,成年人几乎不会发病,但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应特别注意预防。
预防讲卫生勤洗手!
手足口病其实是儿科常见病,虽然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针对性的疫苗,但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
98%的手足口病患者是轻微患者,一般无大碍。但家长也不可对手足口病忽视,生活中应做到加强防控,减少孩子接触传染的机会。手足口病主要有两种传播途径,一是接触传染,因此患病儿童摸过的玩具等都可能带有病毒,家长要带孩子勤洗手,尤其是饭前。
第二种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孩子这段时间要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尽量避免和患病儿童接触。上学的孩子要勤洗衣,注意个人卫生,房间要多通风。
如果家里有患手足口病的孩子要注意不让孩子接触其他儿童!
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学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要在孩子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上学,防止传染其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