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酱油多以大豆,麸皮,麦粉等为原料,经蒸煮,制曲,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或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而成,酱油中盐的含量占20%,与盐相比酱油的用量更不好控制。
宝宝最好少吃酱油,1周岁以内的宝宝最好不要吃酱油。
有的妈妈出于习惯,喜欢在食品里加很多酱油,这样做出来的食品黑乎乎的不好看,会影响宝宝的食欲,当然有些菜可以少放一点酱油。
食醋:一般来说,给宝宝还是宜选用酿造食醋,如陈醋,它主要是以粮食或者水果、薯类等淀粉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制成,接近自然。
宝宝1岁以后可以逐渐少量地吃醋。
夏季,宝宝出汗较多,胃酸相应减少,而且汗液中还会丢失相当的锌,使宝宝食欲减退。如果在烹调时加些醋,会增加胃酸的浓度,能起生津开胃,帮助食物消化的作用。
烹调中适量添加醋能使家禽及水产等动物体内的钙溶解,只有溶解钙才能在小肠中吸收,会使蔬菜中的维生素C损失减少,有利于食物中铁的吸收,可以配合治疗宝宝的贫血。
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现今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营养强化食盐。
宝宝的饮食以清淡为主,8个月开始添加盐。一岁以内的宝宝需要吃盐了,但必须少吃。如果6个月以后的宝宝不吃盐,会影响胃酸的分泌,影响食欲,特别是天热的时候,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调,使宝宝出现虚脱,需要补充盐。
食物是宝宝体内碘的主要来源,宝宝如果长期以含碘低的粮食和肉类为食品,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足,容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所以应该为宝宝选择含碘食盐。
食糖:4个月后的宝宝可以逐渐尝试喝一点白糖水。1岁以后,宝宝可以逐渐少量地吃红糖。
小宝宝不宜吃蜂蜜,因为蜂蜜中可能存在肉毒梭菌芽孢,如果被食入体内,可引起肉毒梭菌中毒。
红糖营养吸收利用率高,中医认为它有健脾暖胃,活血散寒的效用,一般来说,可交替给宝宝用白糖和红糖。
味精: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和谷氨酸钠,现代工艺上还增加了鲜味的鸡精。
味精可以不给宝宝吃,3岁以后,可以根据情况适量添加。
味精不管对成人还是对宝宝都不宜多用,因为一方面钠吃多了会影响健康,另一方面时间长了还会使味觉变得迟钝。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氢酸钠,易与锌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谷氨酸钠锌,机体无法吸收,还容易造成宝宝缺锌而影响脑发育。
植物油:刚出生到1岁以前的宝宝都可以不用食油,到了1岁以后可以添加少量油调味。坚持避免使用动物性油脂,以植物油为制作辅食的原则。2岁以前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适量食用特种优质核桃油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其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磷脂等构成神经细胞和脑功能代谢的重要物质,对增强大脑记忆力大有好处。
调味品选购要诀:避免选购不适合的调味品:辣椒、大蒜及洋葱、胡椒、花椒粉、芥末、姜粉等香料和辛辣的食物,这些都有很强的刺激性,不适宜未成熟的消化系统,宝宝不宜食用。
质量有保证:选用的调昧品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同时是保质期内的合格品。
调味品使用原则:少加盐,少加糖,少加调味品,口味要清淡。
与大人不同,宝宝味觉较成人敏感,不加盐和调味品,你可能觉得不好吃,但这更符合宝宝的生理发育和科学喂养原理,重口味加重脏器负担,千万不要挑选或制作一些口味重的食品给宝宝吃,以免加重脏器负担。如果宝宝刚开始接触的就是口味偏重的食物,则日后偏好这类食物的几率就越高,慢慢就会形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宝宝的口味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终生。如果长期摄入口味偏重的食物,相对而言,其摄入的盐分和糖分都比较多,日后难逃肥胖症,高血压、龋齿,甚至糖尿病等疾病的魔掌。
口味也可以调整:口味是养成的,越吃越重,当然也可以逆向操作,让宝宝回到清淡的口味,方法是要循序渐进,切莫突然给宝宝吃完全不加调味料的食品,这样他只会拒绝食用。
过重调味对宝宝有危害:宝宝的味蕾尚未发育完全,感受性较强,对我们而言有一点点口味的食物,对宝宝来说就是口味重的了,长期重口味会给宝宝带来危害,增加生理负担。
调味料中多含有钠,而钠的摄取量过多,会导致血压较高的情形,宝宝的生理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在还小时就摄取那么多的钠盐,会对肾脏造成过多负担,因为钠的排泄主要是由肾脏排出的。所以要注意盐的摄入量。
引发潜在疾病的危险:宝宝对食物口味的喜好,大多是从小养成的,若喜欢吃重口味食物,如甜食,容易造成蛀牙、肥胖及偏食习惯,甜食吃多了,血中的糖分多,会对胰脏造成负担,甚至糖尿病。
形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婴幼儿食品不要求太鲜美,过早让宝宝食用味精,容易使宝宝吃惯鲜美的食品而不喜欢吃淡而无味的食物,结果养成偏食挑食的坏毛病。
养成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喜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依赖恒久的规律和细心的照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