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提高抵抗力

儿童资源网

秋冻提高抵抗力

  相信很多妈妈都想让宝宝做到“春捂秋冻”,又到了“秋冻”的季节,你想如何通过“秋冻”提高抵抗力呢?一起看看小编带来的攻略吧。

  1、因人而异

  秋冻并不是人人都适合,体质虚弱或大病初愈的宝宝不适合进行“秋冻”。因为他们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早晚气温变化大时特别容易患上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因此,对待此类宝宝的重点工作是要做好防寒保暖。

  2、因时而异

  秋季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秋、仲秋、深秋,在不同的阶段,“秋冻”的原则也不一样。

  初秋(农历7月):冷热交替,温差不大,“冻一冻”无妨,无须加衣。

  仲秋(农历8月):暑去寒来,可以有意识的“冻一冻”,但要随时注意增减衣物。

  深秋(农历9月):气温下降,常有强冷空气侵袭,这时不可再一味的强求“秋冻”,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此外,秋季气温变化无常,昼夜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当温差在5℃左右时,宝宝外出时无须加衣。若温差达到10℃左右时,要及时加衣,否则容易感冒。

  3、循序渐进进行冷适应

  让宝宝进行冷适应锻炼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从秋天开始,妈妈就要开始让宝宝养成用冷水洗手、洗脸及喝凉开水的习惯。洗脸水的温度一般35℃即可,然后从35℃逐渐下调到28℃,下降过程一定要慢,这样宝宝才能适应。

  另外,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以减少室内外的温度差。睡觉时,被子不要盖太厚,这样宝宝呼吸道黏膜能接触更多的冷空气刺激,提升抵抗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几率。

  4、多进行户外活动

  多带宝宝参加户外活动,这可锻炼宝宝心肺的耐寒能力,增强体质,加速新陈代谢。在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每天的活动时间控制在两小时较好。即便是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深秋,只要不刮大风,没有雨雪,在充分为宝宝做好保暖措施之后,也可以选择在较为暖和的时间段,带宝宝到室外活动半小时,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宝宝进行户外活动时,衣服可以比平时少穿一件,这样既不会束缚四肢影响活动,又不会因为穿太多导致出汗太多影响热量的散发。

  5、把握好穿衣的度

  当气温骤降时,老人以及一些没有经验的父母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多穿衣服,却没有想到宝宝新陈代谢旺盛,常会出一身汗,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护理,反而会导致孩子出汗着凉,最后引发感冒。

  那么宝宝穿多少比较合适呢?袋鼠麻麻的建议是,让宝宝穿的跟大人一样,或者是比大人少穿一件。还有一个简单方法也可以分辨:如果孩子锁骨处是温暖的,说明衣服穿得正合适;如果脖子后面或后背出汗,说明穿多了,应赶紧为宝宝擦干身体并适当减衣服。

  此外,秋天天气多变,给宝宝穿的衣服一定要容易穿脱。如果要外出,最好再多带一件稍厚一点的衣服,以便于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宝宝的活动程度及出汗情况来增减。当室内外温差大时,外出归来后,不要立马给宝宝脱去衣服,需等十分钟左右,等宝宝适应了室内的温度时,再脱掉外套。

  6、5个部位不能冻

  身体有五个部位比较脆弱不能受“冻”,即“头部、颈部、腹部、关节、脚部”。

  头部:秋季不宜晨起洗头,头部出汗亦不能立即冲凉,否则容易感冒、头痛。

  颈部:颈部受凉,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影响脑部供血,引起头痛、感冒等症状。

  腹部:肚子很怕冷,尤其是肚脐部位。因其皮下没有脂肪,对外部刺激极其敏感,寒气极易通过肚脐入侵体内,肚脐一旦着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

  关节: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最怕冷,一旦受寒邪侵袭就容易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经年累月便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脚部:人们常说“脚冷则全身冷”,主要是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特别容易受凉,一旦因脚部受凉而引起全身不适时,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