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病后难免需要服用药物,有些甜甜的药还好,宝宝能够自己吃下去,但有些药物带有苦味或其他味道,宝宝很排斥,爸爸妈妈就想了好办法,把药物捻碎混在饭菜或牛奶中让宝宝服下,这种方法真的合适吗?
当然不是,宝宝吃药不宜与食物同服,因为会存在很多禁忌,所以要避免使用这种方法。
案例分析:
明明1岁多了,近来因为佝偻症状需要补钙,医生给他开了一瓶钙含量较高、但没有“糖衣”和果味的钙片。看着挺大的一颗,而且味道又腥又苦,明明总是不愿意吃。
为了方便于服用,明明妈妈想了个办法,每天早上把钙片捣碎,撒在明明的饭菜或牛奶里让他一起吃下去,一直都没被明明发现,吃得很好。但是,妈妈心里也有点疑惑,不知道这种素装钙片的效果就比味道甜香的果味钙片或口服液更好吗?把药混在饭菜牛奶里,温度、油腻情况各不同,会不会对药品本身和药效产生影响?
儿童用药首选甜味剂型直接给药
“从药品的化学机构和作用原理上看,医生往往都不建议把药物放在食物中同服,应该选择直接用温开水送服最安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李艳芳告诉记者,虽然说,“医食同源,药食同根”,饮食和药物对于疾病治疗的作用效果常常能够相辅相成,但有些食物和药品同时服用却会降低药物的疗效,甚至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特别是给宝宝用药,由于药品使用的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钙片、感冒类、益生菌类和头孢类抗生素。为了方便于小儿服用,一般都会设计成水果味等甜味剂型,可以直接给宝宝用药,效果也不错,应该是家长的首选。
如果医生开的是普通的吞服药片,不是缓释剂型,可以捣碎后溶于温开水中送服。“当时喝下去味道可能很苦,等宝宝吃完可以奖个糖。一些家长图方便,将药品溶于果汁、牛奶或混在饭菜中给孩子服用,这种做法很有可能会改变药物的药效,并不可取。”李药师说。
现在很多给宝宝服用的药物大都是有甜味的,这样方便于宝宝服用,不会产生排斥感,可如果医生开出的药物不是甜的,家长在喂药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可以从精神上鼓励宝宝,而不应该采用与食物同服的方法,以免影响药物作用。
药品混在食物中同服,可能降低药效增加毒副作用
她进一步解释称,果汁有酸性,药品如果是碱性的,就会改变药物的结构,影响药效甚至带来不良反应。因此宝宝服药一般都不建议用果汁来送服。混在牛奶里服用也要注意,因为牛奶中含有有蛋白质、脂肪酸等大分子结构,会影响药品的释放分解。
以抗生素为例,服用前后两小时不宜饮用牛奶,更不要将抗生素放在牛奶中,因为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多为肠道反应,饮用牛奶会增加肠道反应的可能。
油腻的饭菜更应警惕,有些药品特别做成脂溶性的,会溶于油性物质,混在饭菜里可能会释放太快。而且,食物温度太高也会破坏药品结构。“只要是说明书中没有提示可以将该药品混在食物中服用的,那就不能随便操作。”李药师强调。
注意:以下食物和药物是“冤家”
其实,食物和药物发生“矛盾”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些食物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有些食物和某些药物会直接产生冲突,破坏药物的结构,有的还会增加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止泻药不能与牛奶同服
服止泻药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的药效,其含有的乳糖还容易加重腹泻。
●维生素C不能与虾同时吃
服用维生素C前后两小时内不能吃虾,因为虾中的铜会氧化维生素C,使其失去药效。虾中的五价砷易与维生素C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毒性的“三价砷”。
●钙片不能与菠菜同时吃菠菜含有大量草酸钾,进入体内后电解的草酸根离子会沉淀钙离子,妨碍人体吸收钙,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石。服钙片前后两小时内不要进食菠菜,或将菠菜先煮一下再食用。
●降压药不能与西柚汁同服
服降压药时不能饮用西柚汁,因为西柚汁的柚皮素会影响肝脏某种酶的功能,而这种酶和降压药的代谢有关,容易造成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增加副作用。
●黄连素不能与茶同服
茶水含有约10%的鞣质,在体内易被分解成鞣酸,而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前后两小时内不能饮茶。
●布洛芬不能与咖啡、可乐同服
布洛芬(芬必得)对胃黏膜有刺激,咖啡中的咖啡因和可乐中的古柯碱则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对胃黏膜的副作用,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阿司匹林不能与酒同服
阿司匹林会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体内乙醛蓄积,导致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严重的会出现死亡。
宝宝生病后吃药往往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因为药物总会有些怪怪的味道,宝宝不愿意张嘴。有些家长急了,就采取“隐蔽式战术”,把药物放在食物中一起服用,这样宝宝吃不味道来,也就把药服下去了。不过,看过上面的介绍后,家长应该知道了这种方法并不正确,以后还是避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