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想看出哪些是儿童画中的“童趣”,除了提高艺术水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充满理解,充满幽默的“童心”,要当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师长,在以孔学为核心的古老的中华文化中缺乏的恰恰是这一点。
九、少临摹、 多创作、多写生
在早期可以让孩子通过临摹掌握一些基本东西,但千万不要陷在临摹中出不来。女孩子更喜欢临摹,较少创造性,所以更要注意引导。在孩子能初步临摹时,要引导他把临摹学会的图形自由组合,充分发挥想象力,要鼓励他丰富画面的内容,提醒他增添小鸟、花草、小狗之类。
等到孩子进入创作阶段时,就要开始鼓励他画写生,一开始可能有些困难,可以画些简单的静物,再往后就可以引导他画人物写生。一开始可以先让他给父母画,如果给别人画,孩子会难为情的,怕画不好人家笑话。孩子第一次给父母画象可能极难看,但“难看”中往往包含着孩子的纯真和独到的准确观察,甚至可能有传神的写照。我的孩子早期画我吃馓子(西北的一种油炸面食),虽然人物的结构比例极不“合辙”,但那弯弯的带钩的馓子以及我贪婪的吃相,的确画绝了,我着实称赞了一番,以后他就经常主动为我画像了。
十、还要注意什么
1. 不要过度,以免乏味,只有丰富的生活,广泛的爱好才能使画画总保持新鲜感。当孩子不愿画时,家长也不必着急,不要强迫,不用规定一天必须画几张,兴趣的增长时快时慢,有时还可能因长时期过度兴奋而凉一阵子,家长这时应给孩子一个冷却期,歇口气儿,只要家长一直是采用引导的方法,不是加压,而是吸引,那么等过了这一阵子,他自然会恢复兴趣的。这样他就会感到画画是快乐的、自由的、轻松的,是一种游戏,哪个孩子能不喜欢游戏呢?就是天天玩同一种游戏孩子也要歇一歇,何况画画呢?
如果孩子的兴趣一时恢复不过来,家长就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方法是否太生硬,太急躁,带有强迫性,一方面改进方法,一方面使用一些外部刺激、诱导的招数,比如看看画展,看看别的小朋友画画,或者家长自己也认真地画几幅,等等。
2. 教育孩子不要在墙上、书上、作业本上乱画,事实上只要供应充足的画本,满足他的欲望,他就不乱画了。
3. 鼓励或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晚会、旅游,看演出等,以丰富他的生活和素材。我的大孩曾在南疆“巴扎”上观察到维吾尔族老乡在给哈密瓜过秤时,用秤钩直接钩住哈密瓜,用石头当秤砣的情景,画入他的创作中,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被《小朋友》杂志刊用。这一细节连我这个天天写生,搜集素材的专业美工都没有注意到,可见孩子的观察力有时是非常敏锐的。
4,孩子上学以后,要教育他画画应有节制,在完成作业之后再画,而且要特别提醒他认真地,高质量地完成美术作业。
以上只是零散地谈了一些个人体会,不一定适合所有家长的情况,也不是死板的教材,只要对家长们多少有点启发,有点参考作用就算没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