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留意5种幼儿“高危性格”

儿童资源网

父母应该留意5种幼儿“高危性格”

性格偏向1: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爱心提醒:


面对孩子的胆小与敏感,脾气急躁的妈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妈妈的急躁越发使孩子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成长。


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孩子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妈妈前期陪伴,在孩子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妈妈有意识地让孩子表现自己。例如孩子要进幼儿园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妈妈可以陪孩子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孩子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孩子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孩子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性格偏向2:胆大迫人的冒险性格


其实孩子属于一种冒险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


3.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爱心提醒:


孩子的这种冒险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训了孩子多次,妈妈也一直不断地以“乖宝宝”利诱,但仍不能使孩子发生改变。那怎么办呢?


1.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孩子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能静心从事一些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他冒险行为的可能性。


2.对孩子的行为活动设定规则,并坚决按照这种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要求与行为。例如对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这种规则之下,妈妈和孩子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商或者条件交换。无论孩子怎样的要求,采取怎样的冒险行为,妈妈都不能允许他拿这一物品。这样才能使孩子意识到冒险行为并不一定会自己得到满足,学会放弃。


3.对孩子的冒险性格偏向,妈妈可以先从外部控制他冲动的情绪,再渐渐让他学会自我控制,而不能因为孩子的行为引发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造成对孩子更进一步的消极暗示。


性格偏向3:特别“乖”的冷漠性格


这种性格倾向的典型特征是:


1.对外界环境极少表现出普通孩子的兴趣,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开心与否,他都没有明显的反应。


2.比较温顺,行为和生活却很有规律。


3.很少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


4.没有表现出有固定的亲密依恋的人。


爱心提醒:


在一个强调情商的社会中,孩子的冷漠不敏感可能会影响到她将来的发展,因此妈妈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可及早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冷漠的性格偏向,具体来说,妈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减少孩子一个人独处或者孩子单独和玩具在一起的时间,爸爸妈妈要多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少批评孩子,帮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扉,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2.爸爸妈妈可以多创造机会帮助孩子交一些同伴朋友,使孩子能在与他人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学会主动表达自我,体验游戏的乐趣,理解他人的感受。爸爸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外出,通过环境的改变、新奇刺激的出现等方式,激发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兴趣。


3.爸爸妈妈可以指导孩子喂养小动物,从而激发孩子的爱心以及责任心。


性格偏向4:冲动把人累的多动儿


这类偏差的典型特征是:


1.喜欢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很难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喜欢的事情也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2.精力充沛,行为多动,但有的时候能偶尔专注与感兴趣的事情上,虽然时间极短。


爱心提醒:


对于孩子的这种性格偏差,妈妈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环境入手,减少环境中新奇多样的刺激与诱惑,使孩子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自然地安静地从事目的明确的活动。


2.设立目标,培养孩子的耐性。例如对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加以训练,根据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坚持的时间不同而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3.父母要对孩子活动的过程多加关注,而减少对孩子活动的结果关注,树立孩子对活动本身的内在兴趣,从而使父母对孩子活动的外部控制转换成为孩子自身对活动的内在约束。


性格偏向5:执拗遭人恼的倔强儿


这种性格偏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是:


1.在涉及到孩子自己的一些事情上,如果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无论对于这件事情他是否理解,他都会给出他自己的要求和意见。


2.任性,重复坚持自己的意见;打骂对他没有明显效果。


爱心提醒:


对孩子的这种任性,爸爸妈妈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孩子内在真正的需要。当孩子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时,或许他的目的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2.当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任性”来对抗孩子的任性。必要时不妨适当“让步”,首先使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再教育他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避免类似行为的再一次发生。


3.父母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启发孩子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增加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