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担忧世界的不美好时,我们还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吗?

儿童资源网

当我们担忧世界的不美好时,我们还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吗?

  要真正明白世界运行的法则,明白人生中会遇到的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去亲历。只有真的痛过哭过错过悔过,才能吸取到当中的教训,才知道这些残酷的时候应该怎样去面对。口头上浅浅地劝诫,恐怕只是无用功罢了。

  就算不从心理的层面上说,咱们从生理的层面上说,如果给孩子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根据身心相互作用的原理,这会不会给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也未可知。

  如果不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了无情的规则的、残酷的世界,那么,我们就给他们创造一个有爱、有支持的世界。

  因为,如果非要说,世界是残酷的,如果孩子长大了以后,也会成为像我们一样的悲观者,那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给精神状态创建一个美好的“系统还原点”——

  把爱和勇气,美好的信仰和愿望,种进他们的心里。

  在黑暗的时候,这些东西,会教他们看见光。

  在悲伤的时候,这些东西,会教他们坚信爱。

  在世界不美好的时候,这些东西,会教他们产生心愿,去改变这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规则,但其实规则,不必板起脸来教,也能教会?

  尽管我们愿意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教他们规矩。

  惯常而言,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教规矩,就一定要使孩子不愉快。

  这其实未必。

  尽管,使孩子不愉快,也能教会他们规则,但其实,使他们愉快,也能教会他们规则。

  为什么可能?这要从规则的功用讲起。

  心理咨询师李雪在她的一篇博文中提到,规则其实是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服务的。

  她引用了一个小故事。故事中一个7岁的女孩子,总是不打招呼就进别人的房门,怎么教,下次还依然故我。有次李雪对她说,“你这样不敲门就进来,我会不高兴的呀!”小姑娘这才恍然大悟。而且以后也没有再犯。

  她以此为例,提出观点,规则,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服务。当你把僵化的规矩讲给小孩子听,小孩子不理解,你强迫ta接受,就等于强迫ta接受你的强权。但当你把这个道理讲给小孩子听,教会小孩子将心比心,ta就懂了。

  所以,教规矩,也未必要板起脸来教。与其教会孩子服从强权,做一个冷冰冰的木偶,不如教会他们做一个将心比心的柔软之人。

  对我们大人来说,当我们不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时,也会感受到不情愿。但我们,却选择在不情愿的心情下,依然接受。

  孩子却未必需要这样。固然,孩子可以这样,将来总有那么一天,也需要学会这样……

  但,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接受,而是去学会,要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们可以理解的,而不是轻易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对立起来;要用理解的态度,去投入这个世界,而不是,为了苟活于这个世界,而把自己内心的温暖冷却,去怀疑,这个世界上原本应该存在的温暖。

  如果有一天,孩子必须面对“遵守规则=忽视自己的感受”,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告诉ta,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得失。尽管目前可能是自己吃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轮流忍让,总比人与人之间轮流地互不相让要好,心存善意的社会,才会良性循环。吃亏难说不是福呢。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我们,我们的“无条件的爱”,能够给到孩子什么?

  无条件的爱是为了避免让孩子受到伤害么?

  其实,孩子无论如何都可能受到伤害。无条件的爱不能保证让孩子完全不受伤。

  那么,无条件的爱能做什么?

  它本身,也许不能做什么,但至少,有了无条件的爱,我们会注意自己在孩子身上施加了怎么样的影响。

  有知乎网友说,“没有希望怎么对抗残酷?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倒是觉得,就因为残酷,我才要活出希望。”或许,重要的不是父母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而是父母在产生世界观之后,对世界的态度如何。然后,如何有觉知地用自己的态度,影响孩子。当父母有无条件的爱时,不论他们具备怎样的世界观,都会做出自认为最合适、最负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