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才突然发现,孩子的成长远没有家长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女儿哭闹了半年,我也没见她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有什么扭曲。对孩子来说,并不是遇到一点挫折,就会造成很大伤害。回想我们家长,在现实和网络的交流中互相影响,好像潜意识里以公立学校为敌,听到的都是公立学校的弊端。可是我后来发现,身边朋友的孩子们,无论是上公立小学还是公立中学的,学校课余活动也很多,并不是一天到晚就是死念书。
“激烈斗争”后,我终于学会放手
考虑到以后孩子会留学,我们又把她送进了国际学校。我原本打算女儿小学毕业后再去国际学校,一打听才发现,这几年国际学校变得特别火爆。国外本科对英文的要求非常高,过去内地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出国读研究生,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专业性强,对英文要求还不是特别高。可是本科是综合类的教育,涉及范围高,对英文要求其实更高。那么,为了适应国外大学,最晚初中应该让孩子接受全英文环境。可是小升初进入国际学校越来越难,于是提前到小学……
现在想上国际学校的人数剧增,竞争水涨船高,走这条路的竞争激烈程度比公立学校已经毫无区别。我们不得不提前一年,做出不少努力,才如愿让孩子上了一所不错的国际学校。本来女儿在原来的学校成绩不错,进了这所学校之后才发现英语落后了一大截,不得不开始恶补英语。
现在我女儿还在国际学校的双语班,没有转到完全的英文班去。看起来女儿如愿进了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我现在一刻都不能懈怠。北京的很多国际学校或是国际班,学校为了保持很高的毕业率,如果学生在毕业前一年的成绩不好,学校会劝学生复读或是离开。这些被淘汰的孩子,只有出国这一条路可走。我曾经也激烈斗争过,是让孩子在国内混文凭,还是让她进入看重能力培养的IB课程,答案自然是后者。
可折腾着折腾着,我逐渐意识到,当初我们选择离开主流学校,是想得到更好的教育。可现在这种“更好”是否就实现了呢?我曾经很痴迷于教育论坛,可待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感到,孩子们教育方式的竞争,实际上是家长之间的竞争。这个竞争是个无底洞,没有标准,没有底线,可以使家长们变得很疯狂,去钻牛角尖。
我现在已经尽量不上教育论坛了,有些竞争我也不去参与了,不然看到别人已经跑远了,自己能没有压力吗?我无法给自己划定一个界限,我也无法做一个超然于世的妈妈。我只能尽量做到在各种信息到来时不断调整心态。离主流方式越远,家长和孩子的压力越大。虽然我给孩子选择了接受西方教育,可是看那些公立学校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秀的孩子,他们当中也有人出国读本科。凭心而论,无论走哪条路,都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家长应该根据自身和孩子客观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我有个朋友,她的孩子比我家大,每一步都走在我前边。在我最纠结的时候,她告诉我说,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无非是选择了一段经历,跟到达什么样的终点没有必然的关系。关键要看你更愿意她经历怎样的一段路程。她的这段话让我卸下重担,让我从选择的焦虑中走出。
是的,经历没有对错,不同经历带来不同成长,更带来不同风景与领悟。我常跟孩子们说,我们正在尽力为你们搭建更大更高的平台,但是能不能飞,能飞多高,就得看你们自己了。至于为人父母的我们,平台建成后,便放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