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叛逆、网瘾、早恋行为引导方法

儿童资源网

学生厌学、叛逆、网瘾、早恋行为引导方法

  叛逆

  ——"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在回答“最不能容忍父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很多孩子称不能容忍父母太多的唠叨。崔跃松说,13岁到17岁是一个人鼎盛的逆反期,因人而异,可能有的孩子会更早或更迟,甚至持续时间更长。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许多极端行为就是由此而来。

  >>>支招

  " 看一场电影,我们认识了主角,压根没见过导演;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主角永远只能是孩子,而不是家长。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往往变成了主角。”崔跃松说,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形成了一种不正确的定式,使孩子成了低于长辈的一族,影响了上辈与晚辈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掘。要想与孩子保持" 亲密”关系,父母就要与孩子交朋友,要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情感、意愿、选择甚至隐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你交流思想。大部分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应该做孩子的朋友。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却不自觉地扮演了警察的角色,对孩子提出这也不允许做,那也不能违反的种种规定,甚至对孩子实施监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怎能不叛逆呢?

  崔跃松建议家长要做到" 三个不”,即不溺爱、不啰嗦、不简单粗暴。

  早恋

  —— 并非洪水猛兽,不用惊慌失措

  崔跃松认为,“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家长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并采取一些“专政”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孩子沟通,理解孩子;同时也让孩子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

  >>>支招

  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是不是早恋,如果只是对异性的好感、新奇,相处阶段是纯真的友谊,家长大可不必神经兮兮。不可轻易下“早恋”的结论。纵使真的早恋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让孩子明白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来到社会就应该有担当。

  最后,崔跃松告诉大家,做父母的要多了解孩子,关心他们在看什么书,在交哪些朋友,有没有异常表现。比如早出晚归、过分讲究穿戴、学习成绩下降、不做作业、逃学、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和惶恐不安等,发现这些危险信号,家长就应高度重视,要用感化教育的方式给孩子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