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很多父母都头疼的规律作息、按点睡觉也放在行为习惯里。关于睡眠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小宝宝的睡眠问题通过亲子共读是影响不了的,在我们可以用图画书给孩子“正能量”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及时陪伴,而不是仅仅要求孩子按点睡按点起。
不过,图画书里还是有很多关于睡眠的有趣的书。而且形式繁多,内容也各具笑点。值得推荐的有《别让鸽子太晚睡》,鸽子为了能够晚睡,找出无数个理由来跟画面外的我们探讨,像极了我们的孩子在准备睡觉前的“讨价还价”。
还有一本《不要睡觉,塞莉》,把一切给颠倒了----塞莉困了,要睡觉了,可她的父母却大声反对:犯什么傻?太扫兴了!来玩玩具、做游戏、烤饼干、跳舞、听音乐什么的。而塞莉“自动”变成了平日父母的调调:明天还要上学,如果现在还不睡,明天就不能表现得很好了……而塞莉提出要给父母讲一个睡前故事,大人们嫌少,要讲4个!后来,能猜到么?
另外《不睡觉世界冠军》也很受我们喜爱。几米的画自不待言,故事也设计的巧妙,用孩子事事争先的心理,把小女孩和她的小玩偶都纳入到一场“比赛中”,然后是轻松优美的诗歌的语言和节奏,让大家美美睡去。
作息规律也包括早上起床的好习惯,合起来是早睡早起。在经典图画书里《毛毛和猫猫》,他俩就成了反面案例。
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做事认真不马虎、不再丢三落四、爱护和整理物品等等,也都非常重要。有一本书叫《泰迪熊大购物》,说的是泰迪熊和朋友们去超市买东西---购物前要列出清单,然后根据需要购买,不乱买。
四、社交习惯
在社会交往好习惯里,可能最为大家重视的是分享了,很多图画书也都以此为主题。不过,我提醒大家,分享也要建立在孩子主动意愿的基础上。我发现有的父母会有强烈的私心、不愿吃亏的心理,而对孩子却总是提出基于“社交”礼仪上的分享要求,是无法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
我个人觉得,让孩子学会“等待”是个很重要的事。不是延迟满足,而就是克制自己的、有耐心的等待。可以推荐的书我喜欢《大雨哗啦哗啦下》和《安娜的新大衣》。
一个周六,《大雨哗啦哗啦下》,狗叫了,爸爸说小狗,吵醒了小宝宝,警察听到了吵闹声,停了车,堵了路……由此让整个世界乱了起来,直到雨停了,刚才喧闹中的人们实际上都在“等待”中,而这个等待让人们也发现了生活的乐趣。
《安娜的新大衣》中,更是在告诉我们---大人还孩子,很多美好的东西需要等待,需要付出才可以。
然后,要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这类主题的绘本,有两本很精彩,虽然都是说得小女孩和动物的相处,其实也在说我们如何跟别人相处。一本是《你能和我一起玩吗》,一本是《狐狸与我》。
在和平共处中,既要为他人着想,也要合作、互助。这类书也不少,比如经典的《拔萝卜》,比如西方的《威廉先生的圣诞树》,比如东方的《萝卜回来了》等。
《拔萝卜》自不多言,被松居直赞誉的《萝卜回来了》说得是一根萝卜在朋友们之间循环的故事---大家都想到了把萝卜送给朋友吃。
而在《威廉先生的圣诞树》里,威廉先生得到一颗大树,剪掉树枝送给了侍女,侍女装饰了房间后还是大,剪掉树冠给了提姆太太,后面还有很多……大大的圣诞树延伸出小小的圣诞树,给好几个家庭带来了节日的欢乐。最后的孤独老人也得到了他的快乐,连小老鼠的家都亮起了节日的彩灯。
这样的故事真得不是让孩子一定去学,而是让他们浸润其中,感受这些习惯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