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当了妈妈,一路看着几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看着共玩团、共学团的孩子长大的过程。我开始慢慢看得懂孩子的行为取决于大人的对待,当我明白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鸡婆的想要出手帮忙,却常常被不想面对的父母攻击,最后也没出上力。
有一次,我问郭老师为何有时跟孩子谈话,那些孩子却连眼神都无法定格在“好好谈”?是不是有些孩子就是“讲不听”?
郭老师说:“看那个孩子不敢面对大人的眼神,其实是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已经让孩子对大人失去了信任,当一个孩子无法相信大人时,谁都很难帮到他。”
突然我才懂,不是孩子天生不会跟大人聊,也不是孩子天生不愿意听大人说话。而是,孩子在父母的开玩笑、捉弄、责骂中一点一滴中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这样对大人的不信任,慢慢地封闭了自己的真心,慢慢地把自己陷入了孤单,孤单地面对一切,甚至穿起了盔甲对抗大人。
失去对大人信任的孩子,即使有人想要帮他们,即使遇到好的老师,遇到贵人,也会让想帮助者使不上力的挫折。
慢慢的,我很害怕看到某个孩子看待大人的眼光变成了仇视,很害怕看到某个孩子看大人的眼光是闪烁,很怕看到孩子的眼光不以为然,很害怕孩子逐渐展开对大人的攻击。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慢慢的他也会闭上嘴,连对话都很难,更何况跟大人“聊”,孩子们关起了跟大人谈话的那个门,用冲撞与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不受想被控制。
女儿五岁的时候,一个她很要好的朋友非常喜欢制造女孩间的秘密,她常常偷偷的告诉我女儿说:“不要跟妳妈妈说,妳把钱给我。”、“不要跟大人说,我们去做...”、“这是我们的秘密,不要跟大人说会被骂。”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女儿有时候会欲言又止的对着我,不知道女孩间秘密的我总会告诉女儿:“宝贝,我不是妳,所以不知妳在想些什么。如果妳不说,我就不会知道,也不能够帮忙。”
于是,女儿会告诉我一些事情。当她朋友讲:“这个跟大人说会被骂。”,她说了却不会被骂,还可以把所有心中的疑问解开时,她才慢慢的又开心的跟我聊个不停。有一天她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某某某跟我说的秘密都不能跟大人说?”我问:“妳有问过她为什么不能吗?”女儿点点头:“她说,爸爸会骂也会打,妈妈不会打不会骂却会一直讲一直讲很久(说教)。”
我问孩子:“妈妈会这样对妳吗?”,女儿摇摇头:“不会!所以我才不懂为什么不能说?我觉得跟妳说很棒,说出来,妳都会帮我。”那时候的我才懂,原来,对大人的不信任也会因为同侪的影响,而让孩子挑起敌视大人的情绪,不被影响的孩子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累积多少对父母的信任才能对抗?
父母与子女之间,最重要的不是可以教他们什么,而是,紧紧拉住那条名叫“信任”的线。
3.
那些父母最害怕孩子结交所谓的“坏朋友”,或许不是行为坏,而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伤太重,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
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间的互相影响,又该用多少的时间找回孩子对大人的信任?当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不够时,被朋友一挑起对大人的仇视,任何人都很难有机会可以帮到这个孩子。
现在的我慢慢回想,为何很多事情我愿意跟朋友聊?愿意在网络上写却不愿意告诉父母?
说穿了,是我不相信跟父母聊天的时候,我可以不被评价、不被说教、不被指责、被骂、被扣帽子。为何我一点都不想听父母的意见?因为那些事件背后传达的思维不是理解也不是协助,而是“控制”,因为父母的话已经失去了可以信任的价值。
每个孩子都很聪明,他们都可以细微的感受出父母到底是真的想「聊」还是想找出你的问题来评价、来骂、来说教。甚至也可以看出父母是真的想帮忙,还是只是想「控制」,孩子也能感受出父母在言语中对自己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