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儿子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发现原来儿子长大了,他有他自己的视角和看法。作为父母我们专注于我们想要的那个儿子模样,而没有从儿子的角度审视他这个独立的个体,他的需求和想法。虽然孩子的想法还不那么成熟,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更多的应关注子女个体的本身,而非作为家长的一部分,我们口中的为你好,其实还是从家长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我们以我们的意志去主宰或者左右孩子的想法。
有人会说,小孩小可能还没有清晰想法,我的体会是小孩是年纪小,作为家长可以提供很多的信息、建议、利弊分析供孩子参考,但是选择让他自己做。家长不应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是自己未完成心愿的寄托。
再者,要给孩子空间,要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儿子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学校的氛围也是大试小试都会排名,他的名次也一直名列前茅,从未让我失望过。在申请美高的过程中,儿子一边要读托福,一边要应付学校的功课,还要每周坚持两次1.5小时的游泳,由于功课多常常弄到深夜,结果在学校的考试中有两门课名次就一下落到了中游。
一开始看到成绩单,我还是挺吃惊的,因为觉得以儿子的实力应该可以应付的来。但是后来,托福老师说你的儿子很努力,看他有时困得趴在桌上都快睡着了,真的不忍心叫他就让他睡一会儿。儿子托福考了几次,成绩离他自己想要的Dream School还是有段距离。当看到别的孩子可能不怎么复习就轻松冲过100分门槛的时候,心中不免又焦虑起来,吃饭睡觉都恨不得让他看英文。
后来一次我参加一个留学中介的讲座,其中讲到孩子英文成绩的段落,中介谈到你有没有给孩子从小英文的培训,你有没有从小让孩子从小上国际学校,你有没有每年暑假让他参加国际的夏令营,如果你都没有那你凭什么要求你的孩子的无缘无故托福能有100多分。
我想想是呀,很多孩子可能很早就进行了语言的学习,也有未经过太多考试一次就能拿到高分的牛娃,但是牛娃毕竟是少数,每个孩子的天分不一样,就好比我们常常比喻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月有阴晴圆缺,花也有花开花落的时候。他努力了,虽然成绩不到,那也是孩子的成果。作为家长就是需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虽然我们的教育环境已经把孩子都一个劲地拔苗助长,但是大环境是这样,作为父母给孩子创造的小环境,也就是父母自己内心的期望是需要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要挖掘孩子闪光的一面,不要一直盯着孩子未达成的那面,这点绝对是对家长的考验。
美高的申请过程中让我看到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别,更多的体会是家长的焦虑来自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如果做好规划,有充分的信息了解,心态和理念上就会有更好的把握,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更加的平和。有人说母亲平和的情绪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法宝,我是真切地体会到了。
有了自己的反省和觉悟,我发现和儿子的沟通更平等了,交流更通畅了。儿子有一天忽然跟我讲,妈妈我以后要把钢琴弹弹好,我听到这句的时候心里感慨万千,以前盼了多少年都没盼来的一句话,现在从儿子嘴里自发地说了出来。所以当家长能真正把孩子平等来对待,把关注放到孩子本身,而非家长意愿本身的时候,就会迎来那柳暗花明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