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谈亲情

儿童资源网

和儿子谈亲情

  昨天中午看周立波主持的《梦想大舞台》,一位49岁的河南籍女追梦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相貌平平,浓妆艳抹,在一曲只听到伊伊呀呀不知到名字的流行歌曲的旋律下激情热舞,尽管她跳的很认真很卖力,但是舞姿俗不可耐,乏善可称,甚至让人产生一种令人作呕的感觉。“这人想出名想疯了!”这就是她让我当时产生的第一印象。但是,当她面对周立波述说自己梦想的时候,我被她感动了。原来,她曾是河南一位公职人员,她如此卖力就是希望给儿子求得一位事业上的伯乐。她的儿子去年师大毕业,因为痴迷音乐创作而放弃参加工作,作起了流浪艺人,当母亲得知儿子为了自己的梦想追求而过着露宿街头的生活以后,毅然放弃工作陪儿子一起流浪。在梦想舞台上,母亲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将舞台交给儿子,为儿子寻找一位事业的伯乐后,儿子走上了舞台,他在演唱了自己写给母亲的歌后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的母亲回家去!当他的梦想通过的那一瞬间,我看到电视频幕上现出母亲暴跳如雷的画面。

  这是一则令人感动的喜剧,但是亲情作祟下的悲剧在这个世界上也屡见不鲜。

  我们学校曾经有这样一对小情侣,男的是体育老师,女的是语文老师,两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当二人发展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却遭到了女方家长的强烈反对。家长因为自家经济条件不富裕,希望女儿攀个高枝,而偏偏男方家境也如女方般不济。两人最终被女方父母棒打鸳鸯,身为乖乖女的女老师依照父母的愿望嫁给了本地一位其貌不扬的有钱人,伤痛中男方也闪电般的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女方成婚不久,就发现自己的丈夫有外遇,经济基础的悬殊让丈夫丝毫不把妻子放在眼里,他毫不理会妻子的劝告而我行我素,女老师终于忍无可忍摆脱父母的苦口婆心选择离婚,并且背负亲情为她带来的伤痛毅然离开了这片生她养她的伤心地。

  在强势家长观念的误导下,以家长意志为家庭意志会让亲情在生活中发挥了“好心办坏事”的作用,这直接导致亲情成为扼杀子女幸福的绞索,也成为亲情在好多人身上向上向下延伸的不对等现象形成的原因: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子女尽心尽力,唯恐有一丝闪失,但是对待父母却虚以为蛇,总觉得自己做的已经足够多了。其实这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的内核是傲慢和家长作风。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家长送来的亲情,但是这种亲情更像是一种施舍,家长高兴的时候,这亲情是温馨甜美的,当家长生气的时候,亲情是严厉冷酷的,所以孩子都愿意长大做家长,发号施令,一代一代就这样延续下来了,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不也是反感于其父的喋喋不休么?更何况,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其身上都寄托着家长的殷切期望,这个期望可能就是家长本人断了翅膀的理想。但是家长们在将自己的理想嫁接到孩子身上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能否与孩子的思想与抱负相容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因为作为主体的家长缺少了理性的尊重式的换位思考,才使得亲情不伦不类。

  那么,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应该感恩式的供奉亲情,还是应该反思式的看待亲情呢?

  儿子,我以为亲情应该是生命的清风明月,洒脱而自由,没有傲慢与偏见,也没有感情的落差与施舍,我们应该为亲情正本清源,让亲情真正成为流淌于我们彼此之间的甘泉,她可以洗涤我们心头的尘垢,可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仅此而已。亲情是相互之间的对流,而不是片面的施舍,就如同我和妈妈抚育你的同时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赡养爷爷奶奶的同时享受尽有能力尽义务的心安。在这一切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分。那些彪炳自己养儿不易、养老伟大的人以及他们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都是可耻的 ,这让我想到了养猪和交易,这明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资料不丰富时代的权宜,是极权社会的野蛮附庸,决不是文明时代的优良美德,那里面并没有真正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