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词的对比,值得全天下父母深思

儿童资源网

10个词的对比,值得全天下父母深思

  【导读】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跟孩子一起成长,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有一些观念和行为,也许根深蒂固在我们骨子里,意识到它们并深入思考,是做得更好的开始。

  分享李跃儿教育论坛版主小石头妈的文章:《影响我们思维方向的一些词》。

  这是两个又明确但又很难界定的词。

  用心去体会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成长是过程,成功是结果。

  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所能帮助孩子的是他在成长上,还是他的成功上。

  我选择前者,而后者,如何定义,得靠他自己来完成。

  一个妈妈问我:我孩子期末了还不复习,我让他复习他也不配合,我该怎么办?我反问:你是想让他成长,还是想让他这次考个好成绩(成功)?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长,则会问孩子对这次考试是否有他自己的目标,然后自己是否有计划该如何达到它。如果你只想让他这次有个好成绩,那么大可以用过来人的经验帮他制定学习计划,然后每天监督,物质奖励,软硬兼施,用足计巧,让孩子臣服。

  关于怎么样成功,人们做了大量的探索:

  比如以前:失败是成功之母。

  比如现在:成功是成功之母。

  但我想说:成长是成功之母。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出错都是正常的。可是当孩子出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以前从未意识到,本着教育的职责,我总是毫不犹豫地给儿子指出来,可是,儿子却并不是每次都可以接受的。“他真是太不虚心了/他太好面子了/他真是听不得批评,只能顺着说。”

  可是前几天,在和儿子聊天时,当我问“为什么有时不会考虑一下我提的意见是否是对还是错呢?”

  儿子的答案却让我出乎意料:“妈妈,我希望在错的时候,你能提出来,我好改,但是我却不喜欢你的语气,指责我,好象我很糟很糟。”

  我仔细地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口气,真的是这样的。有时,当孩子出错时,在他不自知时,只需要提醒一下,当他自知时,我甚至可以闭嘴。而我却往往带着情绪地把他的行为给他贴了一个大标签。

  刚意识到这个认知时,儿子和爸爸又提供了一个例子。

  儿子下车竖着盒子拿着电子百拼,可是却没发现零件却从缝里掉了出来。爸爸在后面发现了,叫住了他,大声地批评着:“干什么事都不仔细,你看,掉了一地。”

  儿子从发现掉了后想尽快收拾,到后来听到爸爸的指责后开始变得对抗。虽然儿子不吱声收拾好了,但却不再理爸爸。第二天,他跟爸爸说:“我当时知道错了,但真的不是我不仔细,我当时觉得夹着可以更紧一些呢,没想到掉件了,我真希望你当时你能好好和我说蹲下来帮我捡。”

  我仔细体会了一下我为什么会这么轻易地指责,心中喜欢贴标签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内心还是不能接错误,内心深处只能接受正确。所以,当出事时,情绪就这么随着话出来了。

  指责=指正+情绪,这个公式成立不?

  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

  前者一般喜欢和耕耘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往往是和投资是一家的。

  那我们该如何看待对孩子的付出呢,是象农夫一样的耕种心理,还是象投资商一样的投资心理?

  如果是农夫心理,我们会尽力去耕种,当收成不好时,绝不会对土地破口大骂,指责土地的无能,只会想到调整作物,施肥养地。地肥、作物合适,其他生物条件充足,必然会有收获。

  如果是投资商心理,则会计较投入和回报率的比例是否合适,在教育中必然也充满了对回报率的期望。

  前者的重点在于因,后者的重点在于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