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外出旅游,Alex长达两个多月的假期几乎就是在家上网,然后一觉睡到大天亮。
也许是看他太无聊了,他的父亲建议说:“Alex,你要是没事干,就让阿姨教你学开车吧。”按照美国的规定,15岁半可以学开车,16岁就可以考到驾照了。Alex的父亲当时已经在计划半年后要送一辆汽车给Alex做16岁的生日礼物了。
“不可以。”Alex正色说,“我还差一个月呢。”
没错,Alex的生日是2月9日,当时是7月,他只有15岁零5个月。
“我还差一个月呢!”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在我心里却有如惊雷:中美教育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要以我们的习惯思维来考量,Alex未免太迂腐。一个月的差别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再说,就算美国法律严厉,可他毕竟是在中国学车,天高皇帝远,只要他回美国后自己不说,还能有谁知道?Alex在学车这件事上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准,已经足以让我们很多成年人汗颜了。
在美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明白,Alex当年明知道不会有任何惩罚仍然不愿意逾矩的做法,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几乎所有孩子的行为都可以从成人世界那里找到根源。在美国,很多人都在自觉地遵循规则,即便没有惩罚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
无论超市、银行,还是汽车旅馆,所有停车场最好的位置都是留给残疾人的,我一次也没有看到有非残疾人把车停在上面。
美国很多路段都划出了一条carpool(注:合伙使用汽车)的专用车道,即车上坐了两个以上的人才能够走这条车道。我们在美国的旅行得益于我们是一家三口,可以当仁不让地在这条车道上行驶。好多时候还真是比别的车道快得多呢。每当我们奔驰在carpool车道上的时候,我又忍不住以小人之心揣测,假如同样的规定在国内的话,会怎么样呢?就拿很多高速公路上都划出了快车道、慢车道和超车道来说,有些路段还规定大货车不得在快车道上行驶,可是却常常看到所有的车道都被那些因为超载根本跑不快的大货车占据,尤其是上坡的时候,后面很快就堵起了几长串的小汽车。
身教重于言传,如果身教
就是错的呢?
我们常常会说,身教重于言传。我们教孩子的时候,最爱要求孩子的就是“要乖,要听话哦”。
可是,如果当父母、当这个社会的很多成年人自己都没有正确地遵守规则、奉行准则的时候,要求孩子听大人的话,又怎么可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呢?
有不少人认为美国人是非常随便的、不羁的、个性张扬的,这实在是误读。他们在公共场所对礼仪、社会秩序的重视远在我们之上。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通常不会强调孩子做凡事都只听大人话的应声虫,但会比我们更注重教育孩子对公共秩序、社会准则的遵守。
我第一次带儿子牛仔去美国的时候,他只有1岁半。当天傍晚,我们和两个美国朋友一起去餐馆吃饭的时候,牛仔突然大哭,怎么哄都不行。因为时差的关系,他肯定是想睡觉了。
周遭并没有人抗议,但我们的朋友却皱起了眉头。他请求服务生把我们的食物全都打包带走。因为在他们看来影响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即便他是一个1岁半的婴儿。
相比我们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美国人对孩子的关注点似乎大相径庭。
就拿吃饭来说,中国家庭常常挖空心思地琢磨让孩子多吃点,但美国人认为孩子吃多少应该由他自己决定,哪怕他们知道应该多吃点蔬菜,但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吃,父母也不勉强。他们更关注的是他在餐桌上的规矩,比如吃饭必须在餐桌上,不能端着碗到处乱跑,喝汤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即便不小心打了个嗝,也要赶紧道歉。
我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常“以孩子还小为由”大打折扣,却被美国的很多家长身体力行着。当我们倾尽全力之后却发现孩子越大问题越多,与其责备孩子,不如从自己、从成人的世界里去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