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好。鼓励孩子是有方法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家回忆自己怎么变成物理学家的故事。他物理考试第一次考了 8 分,就想放弃物理学习。但是这个老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鼓励学生把物理学下去。但是普通鼓励是不管用的,对于特殊的学生有特殊的鼓励方法。通常满分是100 分,及格分数是 60 分,这个老师就对这个学生说,再考一次,如果下次考试你考到了 9 分就算你及格。这个学生想,不就加一分吗,然后就再考一次,考出来了 28 分。但考了 28 分老师也没法表扬,当着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考了 28 分,大家鼓掌?这样一来就会把孩子给侮辱了。老师很聪明,当着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减法,请大家把这一次考试和上次考试相减一下,然后把剩下的分数告诉老师。上次考了 95,这一次又考了 95 的,一减剩下了 0 分……这样一减下来全班只有这个同学得了 20 分。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剩余分数往黑板上一写,只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从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我们班的哪位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是某某。20 分,相当大的长进啊!所以,一个老师的鼓励,给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判断能力的,他绝对能判断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富不丰富,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绝对不是说天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学生得高分的。在新东方就是实施的这套体系,让学生打分。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老师不合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其次,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
中学教育不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愉快的人。
搞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是一件好事,看我们怎么引导。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时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讨一下自己,你的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就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先买几本世界名著放在桌子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他一本,比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等,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著,但是咱们能不能商量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
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著,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如果这样,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辈子会尊重你。他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说不定最后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者作家。
一件简单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不一定一星期读一本。但是一个月读几本世界名著难道会对学习有妨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