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引诱,震惊了!

儿童资源网

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引诱,震惊了!

  一种是忽视的同时,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因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对抗,而是增加光,黑暗自然就少了。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问题通常是经过许多轮的强化形成的,父母想要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急切,往往促使他寄希望找一种方法一试就灵,结果肯定会失望,从而难以坚持正确的方向。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往往传递了一个潜在信息,即人的本性是喜欢的,但是,出于不同的考虑,要禁止。我的一位朋友,其本意是想要儿子看儿童英语的教育课程的,但是,他每天都明确禁止孩子不许超过设定时间,儿子每天都想方设法得到这个福利,并乐此不疲地保持着兴趣,因为禁止把希望的活动变成了福利,孩子基于此活动获得了较高的心理价值。看来,你如果想要支持什么,先禁止,对于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言,有时反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

  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孩子经常拒绝上学或幼儿园,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一系列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他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但通常通过顽固或无礼等吸引注意,觉得自己了不起等,以逃避面对的困难。因为当他这样行为的时候,他成功地吸引了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如果因此离开了幼儿园或学校,这就正中他的下怀。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话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地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

  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的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权谋”,成人整天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转移了对他能力的关注,而变成了如果他不这样,他就会成功。

  对这些孩子而言,成人每天盯着他们想要扭转的问题行为,会使儿童更相信自己不适合学校。相反,如果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感到自信,才有可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