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里常常有这么一个问句: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别人能做到,而你做不到,是你不如别人。这个问句常常指向孩子,有时也会指向自己。这个结论会让人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然后你会拼命地不放过孩子或者不放过自己,在那里痛苦挣扎。
人与人是不同的个体,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真正的接纳不仅仅是接纳孩子的长处,更包括接纳孩子的短处、弱点甚至缺陷。接纳孩子的“短”,发现并帮助孩子发挥所“长”,是为人父母者要做的功课。
>>孩子,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
大家这么宠溺孩子,以孩子为中心,全家人围着他团团转,难怪孩子会飞横跋扈、当小霸王了。孩子在家可以为所欲为,任何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没有人对他说“不”,他接收到的信息是:别人会无条件地满足我的一切要求。
他在家里,所有人都让着他、满足他,他学习到的人际相处模式是自我为中心的,他以为整个世界都是围着他转。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人跟他说“不”,所以他习惯了别人跟他说“好”,他不能接受别人对他说“不”,当有人拒绝他,没能达成他的心愿时,他就接受不了。
无条件接纳是指接纳孩子这个人,包括他的长处、弱点甚至残缺,也包括他的情绪,但并不包括他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或者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接纳其情绪,拒绝其行为(要求)。
自由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尊重别人和规则。家长们给孩子自由时,千万别忘记这个前提,如果你不想毁了孩子的话。
>>你是爱孩子,还是在弥补自己?
在童年经历中,我们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缺失和遗憾,有的可能是小时候一直想要一个洋娃娃但没有得到;有的是希望家庭温暖、和睦,但爸爸妈妈总是吵架;有的是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
家长们容易不知不觉地在孩子身上弥补这些缺失和遗憾。有的家长没上过好的大学,因此期望孩子上名牌大学;有的家长小时候挑食,她将自己个子不够高归咎于挑食,因此非常担心孩子挑食;有的家长没有得到洋娃娃,就给自己的孩子买了一堆洋娃娃。
有家长跟我讲,总觉得内心有一个魔鬼,平时好好的,一旦遇到某些事情,小魔鬼就会跑出来,无法自控地伤害孩子,这个小魔鬼就是过去的遗憾。
我们需要做的是,聚焦于自己,接受过去的遗憾,处理那些未完成的期待。比如倩倩妈,需要看到自己的那份恐惧,并清晰那份恐惧属于她自己,与孩子无关,不要把这份恐惧投射给孩子,对孩子紧抓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