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很可爱,是不是。先别顾着笑,这是他们思维的一个特点:感性,从一个点直接过度到另一个点,中间没有抽象的过程。
事实上,他们需要经过大量大量的感性经验,有一天他们的思维才能进行这样的抽象,懂得盐巴只所以是盐巴,不是因为块状颗粒状粉末状液状,而是因为“咸”这一本质特点。
如果不好理解,再来一个案例。有个叫宝的小男孩,6岁了,蒙氏幼儿园出来的。也就是说什么大小长短等概念统统都是学过了的,知道了的。有一天,他来我们馆里,拿一辆超大的卡车狠命地撞一个小型停车场。他妈以为他搞破坏,大喊。他也不听。我问他:你这是要做什么。他说:我想让我的卡车经过这个停车厂下面。我瞬间石化。这意味着他也许分得清蒙氏教具里的那个大小,或者他生活中接触过的某个东西的大小,从视觉上,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大”“小”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不知道大卡车不能穿过比它小那么多的小停车场!
蒙氏教具本来是对一些抽象概念和规则的实体化、具象化,但是在一个感性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发育起来的孩子来说,那也不过是众多具体实物中的一个。关于这个,蒙台梭利当初可否想到。
我再说个小故事。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应该是四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考试,改病句。其中有句是这样的:操场上飘扬着五颜六色的彩旗。考点应该是“五颜六色”对应“彩”,重复,应该去掉其中一个。但是我把它改成了“操场上飘扬着红旗。”理由是从来我只见过学校的红旗,根本没见过五颜六色的彩旗。红旗,当然是红色的,怎么可能是五颜六色的呢。我一直记得这次经历。
在我看来,所谓的学习,就是让你学会用这个文明认可的符号进行思考和表达 (特定环境下的技能除外)。语言、绘画、文字、数字等等,通通都是符号。没有生活,我们着急学那么多符号那么多表达技巧,做什么呢?
所以,跟着生活读书,读离生活最近的书。慢慢生活,慢慢读。不着急。
至于最远的书。且不说生命来自宇宙这种玄妙又煽情的话,因为远到天边的东西是不容易有固定答案的,刚好跟孩子好奇的心性及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吻合。还有个好处就是在他还不需要被迫与世俗生活迎面撞上的阶段,给他一个广阔的世界观。
这样的孩子,不容易随便被一个说法唬住,因为他眼里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为什么要读书?
对我来说,因为我们想跟久远的过去连接,跟无法交流的人交流,更好的理解所在的这个世界,让孤独的人生不那么孤独,让不可知的未来可以知。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