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风格,因人而异,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放宽心,不要预设什么样的方式才正确,当孩子说“我听摇滚乐时最专心”,别急着否定他,允许他做实验,和他一起找寻专心风格。
Kiddo:日程表里有个计时功能,不妨和孩子一起试试看:现在开始做作业了,开始计时!计时期间,不要做作业以外任何其它事情。这样做的目的最主要是让孩子 “进入状态”
策略2 安排工作的优先级
太多作业会造成孩子不知从何开始的困扰,每天不妨花五到十分钟,检视要做的功课,列出优先级,按顺序完成。
对于不容易专心的孩子,从简单、有趣先着手,让他对接下来的工作产生信心,但要避免把最多、最难的部分留到最后。徐玮均让自己进入状况的方式是,先做比较喜欢科目,十分钟后比较专心了,再处理难的。
目前在师大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修读博士的周育如,从小教女儿列待办列表,并把列表放在固定的地方,让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就可以在前面打勾,享受一一完成事情的成就感。
清单的另一个作用是,当孩子为了过多信息感到千头万绪时,清单可以协助他回到该做的事情上。
Kiddo:日程表其实就是一个每天的任务清单。无需面面俱到,规划一天孩子的每项活动,但把让他思绪烦乱的一些事项列清楚,和他一起排个序,就很有必要。分清优先度(priorities) 也是高效能大人和孩子的一项核心工作/学习方法。
策略3 将困难工作分段完成
把看似复杂、冗长的工作切割成很多个容易掌控的过程,可避免让孩子感觉做功课是没完没了的事。
从事青少年及儿童咨询工作多年的杨俐容回忆,她的二女儿是个注意力“不容易持续,却容易被新事物分散”的孩子,她观察女儿每次写国语作业,前两行都非常工整漂亮,第三行开始龙飞凤舞,便使用“分散练习”的策略:每写完两行就鼓励她,“你写得真棒!”让她休息一下再继续,或是转换其他作业。
杨俐容提醒,每段工作间的休息可以喝水、聊天,但不要做堆积木、画图这类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活动,以免孩子无法再回到功课上。
“分段真的很重要,一次给少一点,让他能够做完,他才会想挑战更难的工作,如果你给太多,孩子觉得不可能,就干脆放弃了。”徐玮均强调。
Kiddo:把困难任务、大任务拆解成分阶段的小任务,是孩子,也是大人成功达到目标的奥妙所在。给孩子很多阶段性的小成功,才能让他有兴趣和耐心寻求更大的成功。
策略4 建立自我监督的机制
父母终究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主动且乐于学习的人,让专注学习从“他控”发展到“自控”。孩子必须要了解自己如何学习、什么状况下不专心,并调整读书策略。
杨俐容的经验是,从女儿小一开始陪伴,小二时她已经知道自己适合用分散练习的方式学习,试着安排读书计划,杨俐容只需要半小时去看看她的进度,给她一些提醒。到五年级,这个容易分心的小女孩已经很能掌握自己学习状况。
从事儿童咨询工作十年的杨文丽认为,自我监控的能力表示孩子做功课前会问,“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做完之后会问,“这样做对吗?”
她提供一份“我的时间表”,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她用这个表格训练他规划时间,并检验自己是否达成预定工作,她只在旁协助检视预定计划和达成之间落差。几次下来,孩子就能够主动规划工作,并了解自己完成工作所需时间。她提醒,为孩子规划时间,初期不要太复杂,表格要简单,大段落拟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