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克飞 : “我是为你好”毁了多少孩子

儿童资源网

叶克飞 : “我是为你好”毁了多少孩子

  对于这种幸运的听话的孩子,大多数长辈都会冠以“懂事”的评价。但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这事儿不能细想”,什么样的孩子才会和长辈“无缝对接”?

  首先,代沟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正常心智下,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必然存在价值观的差异。而且,因为近三十年来的巨大社会变化,每一年与上一年相比都会在多个领域出现质变,更别说代际之间,所以当代中国面临的代际差异更大。如今的老一辈在政治运动中成长,与子女经历迥异,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更使得代沟无限扩大。甚至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代际差异最大的两代人。它带来了这样一种局面:长辈随着年纪的增长,习惯从世俗的角度出发,以“适应社会”、“会做人”、“工作要稳定”等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且,因为当下的老一辈(尤其是40后和50后)经历了太多动荡和饥饿,对妥协和稳定更为看重,甚至将之摆在梦想、尊严之上。但年轻人在多元化社会中成长,比长辈的年轻时代更为自主,有个人想法,甚至更加叛逆,因此很难避免观念上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与长辈若能“无缝对接”,也许不但不是长辈之幸,相反还是极大隐患。它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子女过早老龄化,思想停留在自己的孩提时代,或是资质十分平庸,压根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认知能力十分低下,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意味着孩子缺乏持续的社会竞争力;另一种可能则是父母非常开明前卫,但我们都知道,因为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整体落后,以及政治运动侵袭导致的思维定势和逻辑缺失,后者的可能性偏低,绝不会是普遍状况。

  要注意的是,代际差异的双方往往没有绝对的对错。追求平庸化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坏事,一份稳定的工作,早早结婚生子,按部就班的生活,其实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从这一点上来说,长辈的想法未必有问题。同样,高期望也是人之常情,像周浩这种情况,长辈希望他就读北大清华实属正常,毕竟分数摆在那里。

  问题的关键在于,长辈是否懂得爱和期望与强迫之间的界限,再就是当自己的期望与孩子的想法发生冲突时,能否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周浩就是个典型例子,他的理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父母的期望(清华和北大)产生了冲突,最终的结果是周浩选择了妥协。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无论是高考,还是找工作,抑或结婚生子,许多人都是在父母安排下进行的,出于所谓孝道,他们选择了妥协,看似顺从,但内心痛苦,又未必能达到父母的要求。

  这种强迫,因为现实的某些压力,往往从子女的孩提时代便已开始。最典型的莫过于兴趣班,它往往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的兴趣,因此变成了家长安排与孩子服从,并无真正的兴趣可言。服从也会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了兴趣班,习惯了好好学习,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听话,习惯了走一条被安排的人生道路,但这种习惯往往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精神满负荷后的崩溃,一是过度的依赖。

  所以,那句“大多数中国人不懂爱”的结论,并非荒唐无稽,而是普遍的事实。绝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最后也许会变成以爱为名的强迫甚至要挟,一句“我是为你好”往往会成为万能的理由。你可以在中国式家庭里看到无数这样的例子:父母拿着棍子监督孩子学乐器,说“我们花钱让你学这个,是为了你好”;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美其名曰“掌握思想状况”,反正“我们是为了你好”;父母要求孩子读他们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因为“我们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我们是为了你好”;父母逼着孩子考公务员,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这是“为了你好”,让你更安稳或更有前途;父母逼孩子结婚,因为“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到现在还一个人,太不负责任了,而且,人就是要结婚的,不然以后多孤苦,我们是为了你好”;父母要抱孙,“人怎么能不传宗接代呢,子女是生命的延续啊,而且你老了,也有孩子照顾你,我们是为了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