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子女冷嘲热讽?

儿童资源网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子女冷嘲热讽?

  另一方面,传统家长的权威性并没有在当今社会得到消解。儿女的不顺从容易产生不孝等评价。而且家庭冷暴力与家庭成员的社会压力相关。当你成为大人后,你会发现,父母不仅仅是父母,他们还是职员(教师),还是丈夫妻子,还是儿子媳妇,还是别人口里的好同事好上司(好老师),尤其面临经济条件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家庭的变故、夫妻矛盾等等时,他们更容易选择精神暴力作为情感压力的宣泄口。所以,父母压力的合理释放和调节,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

  从我个人经历而言,还想补充一点,为人父母最困难的一点,如何成为好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个人探索,而错误的经验有时会强化错误的教育模式。例如你父母如果在苛刻的教育环境长大而有所成就,那么他很容易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我有一个成绩极为优异的女学生,经常挨打,原因很简单,她亲姐姐也是这样被打着考进北大的,所以无论怎样和家长沟通,都无法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这真是一种悲哀。

  至于你所问的,如何避免这种桎梏,我们要明白,改变父母,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我们永远不能低估成年人的固执,尤其是作为权力下层(孩子)对他们提出建议时,只有民主型的家长才会顺利接受,非常遗憾的是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父母并非如此。还有的就是当你出现很大问题时,或许你的父母会有所警醒,但那个时候为时晚矣,所以就成本和成效而言此路不通。

  我能告诉你的,唯一能脱离父母给你的枷锁的方法,就是尽快成为一个心智成熟,能依靠自己强大内心消解父母教育负面影响的人。了解这是他们行为的不当,体谅他们的不容易,改变不了就漠视它们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你非常类似,我印象里基本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正面评价,我拼命努力即使考到第一也只会得到你千万不要骄傲,考到第二就是你看看你离第一名差距有多大,手工做不好就会被斥责笨手笨脚怎么生了你这个笨孩子等等,所以,我曾是一个自卑,很喜欢讨好别人,性格隐性暴力,容易嫉妒别人的人。但幸好读了一点书,有了一点点阅历,努力将自己雕刻成另外一个样子,虽然有时候这些负面的性格在逆境时会冒出头来,但基本上我现在是一个温和,宽容,性格开朗,容易满足,爱笑,懂得欣赏的人。

  《犯罪心理》里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被虐者,长大后,或成为施虐者,或成为抓这种人的人。

  与君共勉。

  你所描述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家庭中并不少见,这与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缺少人际边界有关,即人与人之间非常紧密的共生在一起,这就缺少了家庭成员对于每一个独立个体权力的尊重,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处置权,就像是对待他自己的一条胳膊一条腿,孩子成为父母身体的延伸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在这种关系模式下,父母会认为自己有权力这样做,而不会感受到这实际上是在侵犯另一个独立个体的空间。但这样的关系模式是非常有害的,会造成两代人双方的痛苦。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结构会赋予父母非常大的权力,父母就像是孩子的拥有者,孩子需要顺从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独立的思考与父母的想法差异太大时,孩子就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认为“不孝”。孝字其实最早的含义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结,但是后来被统治阶级用来训练“顺民”,孩子从一出生就顺从父母的想法,否则就会被道德审判,长大后,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习惯性顺从的人。对统治阶级来讲,对孝的倡导带来了统治的轻松,但是从人性上来讲,顺的结果是使国民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也进而层层衰落。而现代社会信息透明度明显增加,一些多元文化不可避免的进入到现代人的头脑中来,这里面有些信息是与我们大的文化背景相冲突的,这个冲突同样会表现在两代人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处理方式中来。而对于上一代人来说,他们成长的环境中,更缺少独立的空间,所以他们成长过程中习惯了“顺从“,现在他们做了父母,也会习惯以曾经被父母约束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孩子与他们相比,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必然会带给这一代父母更多的冲击,冲击越大,他们就会越期待夺回掌控权,从而确保自己内心的安全体验,确保在感觉上是对孩子有掌控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