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10岁的小男孩鹏鹏(化名),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过检查,鹏鹏的右脚脚底有一个很深的伤口,肌肉和筋腱都已经断掉了,情况非常严重。
由于脚底筋脉、肌肉错综复杂,医院马上为鹏鹏做了手术。医生介绍,手术还算顺利,但是恢复需要1到2个月,因为足部筋腱有过断裂,日后可能会影响走路姿势,并且容易再次断裂。
鹏鹏为何会受伤如此严重,还极有可能影响到日后的生活?在清创过程中,医生在鹏鹏的右脚上发现有玻璃渣,原本以为是不小心被玻璃割伤的,哪知道一问家长,根本不是不小心,而是鹏鹏自己故意踹上去的。
一言不合就自残
记者了解到,鹏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跟着爸爸生活。不过爸爸忙着赚钱,常年在外,回家时间少,难得回家也是玩手机,对孩子的照顾不多,鹏鹏就交给了爷爷奶奶照顾。70岁的白发老人总觉得愧对孩子,所以对鹏鹏可以说是百依百顺。
昨天晚上,鹏鹏的爷爷告诉记者,刚吃过晚饭,鹏鹏就喊着要吃薯片,他觉得薯片属于垃圾食品,况且晚饭刚下肚,就拒绝了鹏鹏的要求。没想到生气的鹏鹏,一脚踹到玻璃上,结果右脚重伤。
病房里,鹏鹏躺在床上悠哉地看着漫画书,爷爷又是喂牛奶,又是拿玩具,忙里忙外。从昨晚到现在,爷爷几乎没合眼,不仅没批评孩子,还自责地掉了眼泪。爷爷说以后更要顺着鹏鹏意思来,哪怕花点钱,至少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心理咨询师表示,这种通过自我伤害来达到目的的坏习惯往往是家长过分宠爱导致的。不少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一哭闹就给奶喝给抱抱,满足一切要求,长期这样,孩子就习惯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一旦不能如愿,还容易有更极端的行为出现。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家长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孩子人格的养成是怎样的。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都孩子都疼爱有加,有的甚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通常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1、买贵重电子产品送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小朋友接触到高科技产品。走在街上,坐在公园里,你会发现很多小朋友手中都拿着平板电脑、电子游戏机等,由于孩子的好奇心重,他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就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台。
于是,无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孩子都吵着闹着希望父母能够买一台给自己。父母想到自己就只有那么一个孩子,于是,就顺应孩子的要求,也让孩子拥有名贵的电子产品。
2、只要孩子喜欢的玩具都会买
孩子好玩是天经地义,但是孩子对事物的新鲜感有限,所以,孩子买了东西后,不久之后就为成为弃物。当孩子见到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就千方百计让家长买。
有位妈妈告诉我们,自己的孩子看完《熊出没》以后,看到街上的小店有一只抢是会发出“站住,光头强”的声音,就吵着要买回家。其实,儿子的玩具已经堆积如山,关于动画片里面的玩具多不胜数。
3、只要想吃的都要求
孩子对自己的节制能力较差,见到喜欢的食物都控制不住。很多小朋友放学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家长买零食。
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很多老人告诉我们,孙子孙女在路边看到想吃的东西,就一定要吃到为止,大人是哄、骗,还是用其他的方法,都无补于事。
溺爱孩子的危害
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了成长的空间,结果造成孩子的“无能”,遇到问题不会解决,只会退缩和求助,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私自利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6个长辈喂养一个孩子,于是,宝宝一出生就犹如众星捧月般的让全家人爱到心坎里。看到宝宝哭闹、不小心跌伤,父母都心痛不已。
但是,许多家长对于宝宝想要的东西从不舍得说不,如果宝宝长期得到特殊待遇,处处优先,只要提出要求就会得到满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以自我为中心。
2、胆小怕事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伤,因此不让孩子到公园玩,不让孩子和同年人玩游戏。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就立刻伸出援手,不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在爸妈“不许摸这,不许碰那”的管教中,孩子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容易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稍有不适就惊慌失措。
3、称王称霸
父母的过度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进而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而大部分家长,只要一看到宝宝哭闹,就会无条件满足宝宝,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宝宝没有好恶之分,像个小霸王一样,认为别人的东西也是属于自己的。这种孩子,在幼儿园也容易和别的小孩发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