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控力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受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进程的影响,5岁大约就是一个分水岭:5岁前的孩子,自控力基本都很差,受欲望驱使比较多,看见玩具就吵着要买,看见吃的就去抓;5岁后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控力的雏形,学会了忍耐、等待。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年龄尚小,大可不必苛求孩子有多强的自控力,吃、喝、玩是孩子心中的“头等大事”,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好尽量满足孩子。
2、增加孩子对你的信任感
如果家长平日里总是哄骗孩子、轻诺寡信,会极大影响到孩子自控力的建立。 有些家长总喜欢对孩子说:“好好写作业,写完让你看电视!”但是当孩子真的写完作业开始看电视时,家长又看不顺眼了:“就知道看电视,别人家孩子写完作业还预习一下呢,瞧你那点出息!”
长此以往,只要家长一不在,孩子就会偷看电视,因为家长不讲信用,即便写完作业了也不让看,还不如趁现在先爽一下再说……孩子的自控力,就是这么一点点被不守信用的家长、老师消磨掉的。
所以,你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否则一开始就不要轻易许诺。
3、适当放手,好于一味禁止
心理学上认为,一件事物对孩子的吸引力,跟这件事物在孩子心中的“稀有度”有关:有些孩子平时玩不到电脑,就会把电脑当成很宝贵、很稀罕的东西,有机会肯定要过一把瘾;有些孩子平日里把电脑当成普通工具用,真要因学习而暂时不用,也比较容易接受。
很多时候,对孩子多一些信任,陪孩子一起去接触了解手机、电脑这些所谓的“儿童禁品”,效果反而比一味禁止好得多!
米歇尔教授的“棉花糖实验”,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爸爸妈妈们完全可以在家里试试。
4、玩与直觉/习惯相反的游戏
有一个很简单的游戏叫“红灯停、绿灯行”,适合几个3-4岁小孩一起玩。估计各位80后的家长小时候也都玩过。家长/老师叫“绿灯”的时候,孩子可以往前走,叫“红灯”的时候就必须停住;做错动作的孩子要回到出发点重新开始,看谁最后第一个过终点线。我们只要在这个游戏基础上加一点小改变,就能起到训练孩子自控力的目的。当孩子习惯了“红灯停、绿灯行”这个规则后,把规则倒转:叫“绿灯”的时候必须停止,而叫“红灯”的时候可以往前走。
做这些与直觉/习惯相反的游戏,目的就在于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抑制自己冲动的能力。研究表明,对于那些自控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这种游戏可以提高其自控力。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有意识地做一些与直觉/习惯相反的事,像每天用左手刷牙,只要长期坚持,也可以改善大人的自控力。
5、玩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很有趣,所以孩子很容易融入其中,在快乐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他们的自控力。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会的,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抑制自己本能的冲动。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孩子会非常主动地认真对待这些规则,在遵守这些规则的同时,孩子也受到了控制自己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目标的早期训练。以“守卫城堡”为例,在这个游戏当中,他们学会遵守城堡守卫员的规则,抑制了他们到处乱跑的本能冲动,自控力也因此得到训练。
角色扮演游戏的场景可以有很多:医院、商店、学校、市场等等。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设计。
6、鼓励孩子做计划
计划是自控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计划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一般自控力也比较强。在前面说到的“心智工具”里,就把计划的元素加入到了角色扮演游戏当中。有研究表明,玩国际象棋的小朋友,会显示出更强的计划能力(实验是基于国际象棋做的,但其它棋类,如中国象棋、围棋等,应该也是同样的效果)。所以玩棋类游戏,或许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7、从小学习一门外语
研究表明,学习双语能够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制力,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在语言上占优势。原因是:学多种语言是很有挑战性的,双语的孩子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必须抑制另一种语言的干扰。而“自控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抑制现时诱惑的干扰,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将来要实现的目标上。双语的孩子,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是在练习他的自控力了,因此他们比单语的孩子有更多训练的机会,显示出更强的自制力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