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被骗女生之死:中国的骗子,为什么这么多?

儿童资源网

学费被骗女生之死:中国的骗子,为什么这么多?

学费被骗女生之死:中国的骗子,为什么这么多?图片5

  这是一张家长收到的班主任的短信的截图,原本以为就是一条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孩子学习情况的正常短信,点开之后却发现,自己的钱不见了,原来这是一场骗局。

  其实很多家长对于“校方”发来的短信或者通知都深信不疑,就是这样的“信任”导致家长被骗。假如没有骗子,假如我没有遭遇这样的骗局……


  诈骗过程大揭露,骗子往往利用的就是你的“信任”

  骗局的开端是有一条短信引起的:“XX家长您好:这是您孩子近期学习情况asd.xhfnx.pw,请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状态【班主任】”

  很多家长打开短信,看见是孩子班主任的短信自然会看并且仔细研究。于是骗子的骗术就又一次得逞了,家长打开的那个链接,是个“有毒”的链接。

  于是,一些家长的银行卡因此被莫名盗刷。正是因为点击了包含个人真实姓名的信息中的链接,导致木马感染。另有从事IT行业的家长解读,在一些型号的手机中,点击这样的链接,病毒将会自动获取系统最高权限,获得手机内存储的各种数据资料,并继续扩散。

  你的信息被透露了,你的钱财被盗取了,骗子就这样得逞了。


  中国的骗子,为什么这么多?!

  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骗子文化。中国的骗子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中国人与人的信任关系,主要基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情感,而非利益。

  西方人取信于人,首先会强调自己为人诚实,童叟无欺,对所有人一律同等对待,最后缔结契约关系。

  中国人取信于人,首先会强调与对方的特殊关系,以此套近乎,最后确定社会关系。

学费被骗女生之死:中国的骗子,为什么这么多?图片6

  正是这种情感联系,掩盖了人与人关系的实质,极易导致欺骗。

  就拿封建社会的官民关系来说,明明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却标榜“爱民如子”、“父母官”,这不是最大的骗局吗?再说人与人之间,以情感为基础的信任,极易让人放松警惕,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中国的骗子行骗时都是先从情感入手,攀亲戚、攀老乡、攀同学、攀战友、攀邻居、攀朋友的朋友……再进行利诱。更有甚者,是亲戚、老乡、同学、战友、朋友之间的欺骗。现实中“老乡见老乡,背后开一枪”、“杀熟”……我们见的还少吗?

  骗子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推崇各种各样的诈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厚黑学》……上至庙堂下至江湖,试问哪个不知哪个不晓,简直就是国民教科书,人人都在活学活用。

  这些书,讲的都是兵不厌诈、事贵应机……推崇的都是阴谋诡计,而非以实力取胜。似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商优越性,用在军事中还好,在生活中,则成为骗子修炼成精的“葵花宝典”。

学费被骗女生之死:中国的骗子,为什么这么多?图片7

  骗子有套路不要怕,我们有“一套”

  骗子非法获取、购买200余万条学生及家长信息,除了定点向家长群发广告,还在某集网、某同城等网络平台出售。

  警惕可疑信息做个“有心人”。陌生短信内的网址链接千万不要轻易打开,如果觉得可疑,要第一时间向老师、学校或者在朋友圈求证短信真伪;遇到需要回复的,更不要贸然输入个人信息;如心存疑问需要查核,也不要随意相信手机短信里提供的咨询电话,做一个有心人。

  识别能力与安全防护“双保险”。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有老师的联系方式,当收到可疑信息时,首先注意是否发自老师手机;如果确实来自老师手机,则要警惕老师的手机号是否为不法分子盗用,小心再小心!

  若是学校集体通知,则会是比较特殊的号码,一定不是个人号码,诸如移动运营商、银行等特殊组织,都有比较特殊的号码,不会使用普通的11位手机号码发短信。

  家长与老师沟通“有方法”。勤沟通,保证交流畅通,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老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家长可及时了解孩子情况,知道孩子的学习状态、情绪、成绩等,这样就不会去点击莫名短信;建立班级通讯录,方便沟通,在家长收到可疑信息时,畅达的沟通也可以有效防止家长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