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做爸爸以后,在与女儿相处时,我时常回想自己的童年,不想让自己童年的遗憾在女儿身上重演。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些做法,让我备感压抑和痛苦。
先是贬低子女我的父母尤其是妈妈,总是以打击、嘲笑、批评这种很负面的语言来说我。比如她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我。小时候常对我说,你看隔壁的那谁巴拉巴拉,你怎么做不到巴拉巴拉。现在我都为人父母了,她还经常有意无意在我面前唠叨:“你王叔的儿子在哪里当官,家里送礼的人踏破了门槛”,“你李叔的娃有出息啊,一年赚几十万,你看你一个月才多少?”我爸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每天这么贪玩,将来能干什么?如果将来有一个‘玩儿’的大学,那你一定是高材生。”
如果我还嘴,不管说得有没道理,他们总是这样回应:“翅膀硬了是吧?要不是我,你今天饭都没得吃!”“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个蠢东西!”有时我实在委屈不过掉眼泪,他们还会补上一刀:“瞧你那点儿出息!”
我曾看到一个“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幕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而我的父母随时随地可能骂我一通。每次一到饭桌上,我就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力,说话夹菜都得小心翼翼,不知道他们又要唠叨什么,本来吃饭可以轻松愉快,却变成了一种煎熬。
再是父母吵架印象中,我的父母一年到头都在拌嘴吵架,家里常年阴云阵阵。就连每年过年,他们都要大吵一架,别人家团团圆圆,我们家惨惨戚戚。
小学每天放学回家,我就担心他们吵架。中学住校后,每次月假我都不想回家,我的床在哪,家就在哪儿。大学填报志愿时,我迫不及待填报外省的高校,希望远走高飞,离家越远越好。直到现在,我也很少回家,不敢多呆,不舒服,怕吵架。宁可不孝顺,也不要总呆在崩溃边缘。
接着是唠叨抱怨他们一吵架,我就成了迁怒和宣泄的对象。父母每次说一个简单的问题,最后都能上升到“你妈的脾气不好”“你爸的习惯不好”之类的相互抱怨。
我妈常年向我抱怨婆媳、妯娌、邻里等各种矛盾。参加工作以后,每次接到家里电话,几乎全是我妈的诉苦,各种纠纷,一地鸡毛。我简直成了她的“情绪垃圾桶”。
他们可以全部向我倾泻,可是我装满了,向谁去倾诉呢?没有人。这些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压在我心底,像一个沉重的包袱。这导致我心里像拧毛巾一样拧巴着,一直生活在阴影中。
二
我曾以为,只有我这样不幸,摊上这么一个鸡飞狗跳的家庭。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知乎网友所写的成长遭遇,和我的几乎一模一样并引起众多网友共鸣时,我才意识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怕和痛,而是整整一代人的怕和痛。
这位知乎网友这样形容她的家庭:
“
天天吵架死不离婚,
各自为政不讲感情。
生活辛苦怨天尤人,
拼命挣钱不顾孩子。
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目光短浅心思繁多。
有钱则忍无钱怨言,
父母子女互不待见。
生活局限枯燥无味,
学识能力统统有限。
不会自我开解排遣,
把我当情绪垃圾桶,
全家都有心理疾病。
”
这些描述看似很夸张,但很多人看完后感叹:“太形象了!”,“说的就是我家啊!”,“谁把我家的事泄露给你的?”……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不幸的家庭也很相似。
我没有记恨和责备我父母的意思,他们那个时代有他们的局限和难处。上一代的父母为了生存劳碌奔波,能为我们解决温饱就不错了,不可能像我们这一代父母那样花心思琢磨儿童教育,不懂得亲密和赏识对孩子的激励远远多过批评和贬低。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做得更好。
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让今天的孩子重复昨天的伤痛。
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性格和观念会产生重要影响。等长大以后想改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经历很多事情,还得足够努力,有的人一生也走不出阴影。我们这一代的年轻父母,很多都经历了不太幸福的童年,我们深知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但骨子里依然会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他们的教育方式,因为我们只知道这种方式,我们的父母就是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的。
这意味着,不让自己童年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演,需要相当的自省意识,不断反思、不断挣脱、不断修正,警惕父辈的错误教育方式成为世代流传的病。
这种自我救赎虽然艰难,但它必要,而且可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人是能控制不让遗憾和悲剧重演的高级动物,在育儿时尤其如此。他认为“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句话,用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最贴切。
三
我所要做的,就是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变得更温和、更耐心,更有正能量,给孩子一个阳光明媚的家。当爸爸以后,在和女儿的亲密互动中,我体会到一种我自己、我的父辈所不曾体会的幸福,我内心的流浪宣告结束了。我感到为人父母,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治愈的机会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