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时,千万不要说“别怕”

儿童资源网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时,千万不要说“别怕”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时,千万不要说“别怕”图片1

  中秋假期这几天,带着小拍和宁宁去了海边,刚学会游泳的小拍兴奋得不得了。

  海边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有的专注地玩着沙,有的兴奋地踩着浪花,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

  我急忙循声望去,原来是不远处有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戴着游泳圈,正在拒绝被他爸爸强扔下水。他挣扎着,用尽全身力气想抱紧爸爸的大腿,对翻滚的小海浪充满了恐惧。

  “怕什么怕?你不是戴了游泳圈吗?这里水很浅的!”年轻爸爸边说着边想方设法挣脱孩子的手,持续了几秒,却没想惹来孩子的嚎啕大哭。

  爸爸顶不住周边投来的异样目光了,只好抱起还在哭泣的孩子走回沙滩带着怒气地说:“没见过你这么胆小的!”


  她的恐惧需要我的接纳和陪伴

  看着他们逐渐远去的背影,我有些感慨。小拍也是一直怕水的。不论是去游泳池,还是海边,她都是穿着心爱的游泳衣,坐在岸边认真地看着小伙伴们玩——坚决不下水。

  我既担心她,又想鼓励她,还怕打扰她,只好在不远处看着她。她若是愿意和我聊两句,我就走近一点;她要是和小伙伴搭讪,我就稍微走远一些。

  她去年是参加过游泳班的,但第一堂课结束之后,她委屈地对我说:“因为教练强按我的头潜水,搞得我很害怕!”

  后面几节课,她都是坐在岸边混过去的,我心里当然是失望的,但依然抱抱她说:“嗯,如果教练这样对我,妈妈也会害怕的……那咱们以后不学了?”小拍点点头。

  实际上今年夏天,我又动了给小拍报游泳班的心思。和她商量着,她有些犹豫,最后说:“妈妈要答应我,第一,不准任何人逼我潜水,第二,妈妈要陪我一起,我才去。”我答应她了,理解她的恐惧需要我的陪伴

  我本来已经做好了花钱打水漂的准备,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她才去上了两节课,就已经学会换气和潜水了——真的没人逼她。

  她好像突然变成了一个对水无所畏惧的女孩,我仿佛看见,以前那些个在岸边小心翼翼的身影,被她标准的划水动作非常果敢地按下水去。

  下课以后,她扑进我的怀里开心地笑着说:“妈妈,谢谢你陪我。”

  我那时只是温柔地笑笑,心里却是潮水澎拜。女儿终于迈过了这么多年对水的莫名恐惧,当妈的怎会不激动?

  脑海中浮现的是小拍去年那张沮丧的脸,而我忍住评判、说教的冲动,全盘接纳了孩子委屈、害怕的情绪感受,试着理解她做出的一系列应对恐惧的行为,默默陪伴着她。

  事实证明,我还是做对了。


  转移注意力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对某样事物长久的消极反应?

  很多时候,我们都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孩子一哭,就希望他能立即停止;孩子一怕,就希望他能马上不怕;孩子一闹,就希望他立马听话……

  而给孩子设置的停止键永远是“别哭别哭”“不怕不怕”,不论你是温柔还是粗暴地按住这个键,但对孩子都好像无济于事。我们只好用“大招”——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忘记这件事。

  也许我们还会安慰自己,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可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小时候害怕某样东西,到了成年,依然害怕。

  我有一个朋友,害怕鸡头。每次饭局端上白切鸡什么的,只要有鸡头,她一看见都会尖叫着跳到椅子上。

  我们刚开始还觉得她矫情,30多岁当妈的人啦,就有这么怕?后来发现,她是真的怕,毫不夸张,已经成了某种条件发射了。

  直到她跟我们说,小时候被鸡啄过,害怕一切鸡头,我突然就理解了。她一直没有得到直面这件事的勇气和机会,以为逃避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没想到,这种恐惧的创伤已经深深植入了她内心深处,这根刺再也拔不出来了。

  恐惧其实和年龄无关,孩子大了,并不一定就不害怕了。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过:“创伤形成越早,痛苦越大,疗愈越难。”

  时间虽然是最好的良药,却对有些负面情绪的创伤无能为力。


  把未知的体验转化成确定的语言

  要疗愈创伤,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不要让它变成“创伤”。

  人们很多负面情绪是因为对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惧、担忧和焦虑,孩子也不例外。

  妈妈要上班,他哭得撕心裂肺,以为妈妈会消失;外面在打雷,他吓得直哆嗦,不明白是什么声音;他做了噩梦,从睡梦中惊醒大哭,完全不知所措。

  我的一个好友,每天上班和孩子都要上演一场“生死离别”,终于有一天,她决定带着孩子去上班。

  她向孩子一一介绍,妈妈的同事,妈妈的办公桌,妈妈的电脑,妈妈的文件,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了孩子的脑海里,他终于懂得了“妈妈上班”是到了这样一个地方,不是消失不见,更不是不要他了。

  孩子那种未知的害怕体验,得到了一个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一切都变得确定而有安全感。

  渐渐地,他虽然每次依然不舍得和妈妈分开,但他不再用那么激烈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变得能够承受这种分离了。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在他的“阿尔法功能”理论里,提到了情感的分类,他把情感分成了“可以承受的情感体验”和“难以承受的情感体验”。好的父母可以作为孩子的情感体验的容器,并且把孩子不能承受的那些情感体验给予概念化,然后再将这些容易消化的内容返回给孩子。

  孩子遇到这种情绪体验,常常需要父母提供一个稳定的容器来过渡,我们在容器里将孩子的情绪转化成具象的语言,确定的物质,再陪伴着将信息返回给孩子,他也逐渐变得能够消化这些负面情绪了。

  容器的环境是我们的支持、理解和接纳,不否定孩子的任何一种感受,才能得到孩子的充分信任,他也才愿意在我们给予的容器中得到充分的释放,逐渐扩大自己的情感空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