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勇气,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脆弱?

儿童资源网

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勇气,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脆弱?


  毫无条件地信任和接纳孩子

  生活中有挫折,有挑战,这些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也是父母需要告诉孩子的一个事实。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充满爱和信任地站在孩子身后,在他被现实狠狠打击或想要放弃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你虽然不能替他承受痛苦,但是如果他想要,你随时都能献上你温暖的怀抱,还有全神贯注不去评判的倾听。

  很多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太替孩子操劳担心,孩子一有什么事,他们就焦急地站到前面,干净利索地帮着摆平。实在不好替代时,便退到孩子的耳边不停地跟他说着自己的忧虑,事无巨细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千万不要将事情搞砸。

  尽管大人可能不愿意承认,但你的这些举动确实说明了,你是不信任孩子的,你不相信他能把事情处理好,不然你也不会说那么多的不是吗?孩子也不傻,他能感受到你对他没信心,更怕最后被你说中——他失败了,以后你对他抱有的希望就更少了。而这也是他绝对承受不了的。

  所以下次当孩子要去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时,不说那么多,就说一句:“去吧,孩子,我相信你可以的,就算最后咱们没有成功,你也是我最爱的小宝贝。”


  帮孩子找到发泄负面情绪的出口

  孩子跟大人一样,遇到“自己的玩具被人抢”这种不公平的事,也会伤心委屈地想要用哭的方式来发泄一下;当他“想要再玩一会”的要求被你坚决拒绝时,他也会很不开心,坐在地上大声哭闹发脾气。

  这些都是孩子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正常的情绪发泄,父母应当允许,不能为了自己忍受不了孩子的哭和闹,就张牙舞爪地要他立马停止。孩子倾倒负面情绪的出口被“堵死”,情感垃圾清理不出去,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下降。

  人的内心就好比是一个大容器,里面装满了生活经历产生的情感垃圾,这些垃圾只有通过一个出口及时释放出去,才不会继续累积,直到压倒心理承受的阈值,使得人无法继续承受。

  当然,我们也不能让孩子胡乱发泄情绪,那些一生气就打人、摔东西的发泄方式是一定不被允许的,父母要试着引导孩子正确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拍打枕头、到外面跑跑步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慌张不乱阵脚,专注冷静地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再将这些方法积极付诸实际行动中,以此传达给孩子正确面对压力的方式。即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行动,去解决。

  在做着这些应对的行动的时候,人们因为压力事件产生的焦虑情绪会得到一定的缓解,行动也让人的精神变得活跃,从之前的萎靡不振慢慢走了出来。

  总之,父母要全心全意地信任和爱孩子,不要将你的那份压力也传递给他,同时允许他好好发泄自己心里存在的不好的情绪,教会他理智处理事情的态度,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