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10岁左右,虽然大脑的重量不再有明显的增加,但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在进一步地复杂化,大脑的各项功能也是逐渐趋于成熟。由于大脑结构的复杂和功能的成熟,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研究还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的发育开始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
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
孩子各种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内在动机开始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但是外在激励仍然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
我觉得孩子的性格、习惯等在10岁左右基本形成,因此,应该重视小学时的教育。家庭固然重要,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孩子小,辨识善恶的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我们都要为孩子选择好学校,目的不仅在于老师本身,而且包括周围的氛围。
所以在6-10岁,也就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学习还是基础期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进入学习的转折和中小学的承上启下的高速发展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顺势发展。
学习习惯不良是困扰很多孩子和父母的一个棘手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日益突出,孩子做事拖拉、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佳、学习责任心不强等,都可能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也有些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行为表现尚可,但在家里却完全成了另一番样子。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让孩子今后终生受益的大事。初入小学的两三年,父母应当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作为最重要的事项,切实加以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贵在父母和子女双方的努力和坚持。
习惯的养成常经历3个阶段
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养成都要经历下面3个阶段。
制度制约。此时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为略显被动,却是必经阶段。例如孩子做完作业需要检查,有时还需要家长提醒,逐步养成习惯。
自觉行为。在此阶段,行为由他人督促变为自我督促。这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例如,孩子做完作业后问自己:我检查了吗?
自动行为。连自我督促也不需要的时候,行动已经自动化了,已经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了。例如,孩子做完作业如果不检查,自己就会觉得不舒服,一定要仔细检查之后才坦然。这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才算真正养成了。
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制力差和发展的不平衡,靠孩子自己实很难养成好的习惯的,需要父母的计划于监督,需要长期有效的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因此,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会自觉地学习。所以,要想孩子的学习成绩好,首先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就会自觉地学习了。
人的学习习惯一般在小学便形成了。所以,小学中年级是建立学习好习惯的时机,荒废到中学再培养就实在不容易。如果从小不良学习习惯积累多了,时间一长,积重难返,今后一旦要改便大费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