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阅读?”
儿童文学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说:“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影响到未来。”
可见,对孩子来说,有一些书,有一些故事,童年时读到了、听到了,也就是永远地读到了、听到了;相反,童年时错过了、省略了,也可能是永远地错过和省略了。它们可能会成为一个人终生的缺失和遗憾。
这个寒假,我们就可以着手了,因为假期的时间相对充裕;因为父母“一对一”的效果更为显著;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可塑性强,正处在培养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段。
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的侧重点也不太一样。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种名为“提问法”的培养技巧。 顾名思义,“提问法”就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进行阅读,下面和老师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学习阅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阅读包括一系列的阶段,从起步、提高、独立阅读直到流利阅读。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时间,而且孩子们需要大人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才能从一个阶段跨越到另一个阶段。
家长朋友们在这期间起到了“关键引导”和“帮助孩子掌握阅读技能”的作用。
在各种阅读技巧中,“ 提问法”是相对容易,孩子相对更容易接受的一个。
第一阶段: 以孩子为兴趣为主导提问
在孩子刚接触阅读提问法时,家长要完完全全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提问。
从他们的视角、他们的出发点、他们在听故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举止,进行提问。
比如:
刚才你笑的那么开心,是什么情节让你那么高兴?
这本故事,哪里最打动你?
这个故事妈妈/爸爸觉得特别有意思,你能把故事讲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问题?
你认为你像故事里的哪个主角?妈妈像哪个?爸爸像哪个?
这是第一个阶段,在提问时, 把问题的核心点落在孩子的一些感受上,落在孩子对故事的一些相对粗浅的理解上,落在好玩的情节上,不要让孩子认为这是在提问,而是故事的继续。
这样的练习有1-2个月时间(每天每晚进行的基础上,50本绘本)之后,孩子就会渐渐的适应和愿意参与到一起的互动中来。
第二阶段: 加深难度从故事为出发点
当孩子习惯以互动的方式进行提问之后,孩子甚至会主动的提出若干问题出来。
这些阅读的过程如果被他们认为是好玩的、有趣的,他们就会跟着我们的节奏继续走下去。
在第二个阶段,当孩子已经理解并接受被接受妈妈在讲完故事之后有提问时(家长也需要不断的灌输提问的意识),孩子就能够顺利的回答我们从故事为出发点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
这个作者真有意思,这本书写完了妈妈还没太懂,你懂了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你之前听过类似的吗?
这个故事中最有趣的片段是哪些?你认为你会这样吗?
这个故事中作者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别的?
第二个阶段适合孩子 在有很多本书提问和互动的基础积累下,孩子开始学会思考、学会带着问题听故事,并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在阅读完会提问。
问题的形式可以 多样化,可以和第一阶段穿插进行,但是孩子的兴趣点要转移到阅读文本上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中心思想等等,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第三阶段: 孩子的内在感受和串联式提问
第三个阶段也是阅读理解的最高境界, 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孩子听完故事之后大脑中进行活跃的知识串联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