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孩折磨母亲致死!家长是怎么一步步把她"逼"成恶魔的?

中国儿童资源网

16岁女孩折磨母亲致死!家长是怎么一步步把她"逼"成恶魔的?

16岁女孩折磨母亲致死!家长是怎么一步步把她"逼"成恶魔的?图片1

16岁的陈欣然说:“那毕竟是我妈呀,我怎么能给我妈杀死呢?”然而现实却刺痛着女孩和父亲的心。


时间拉回到2016年9月,陈刚和李梅夫妇俩的独生女,16岁的陈欣然一直和他们闹矛盾,陈刚和妻子搬了出去。李梅来给女儿做饭,却被女儿扣在了家里。陈欣然向陈刚索要五万元,让她去哈尔滨读体育学校,给钱才放人。


这已经不是女儿第一次这样做了,早在2016年8月8日,陈欣然就曾控制过李梅:她把母亲绑在卧室的拳击沙袋上,一边拍摄一边打电话向父亲要钱。


陈刚没有妥协,陈欣然很快就把李梅放了。陈刚觉得,女儿这次是在故伎重演,妻子应该不会有事。而妻子的纸条也让陈刚起初很安心。


2016年9月8日,李梅给丈夫陈刚扔下第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没事,就是要学费。


第四天,陈刚捡到第三张纸条,上面写着:她就不让我出去,都是小孩的把戏,过几天就没事了。


第五天,李梅的纸条上写着:没事,给吃喝,就是手脚(被)捆不方便。


9月16日,中秋节的前一天晚上,陈欣然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李梅的脚有伤,脚背高高肿起。


陈刚妥协了,答应给女儿三万五千元,等到转钱时,已经是16日的零点。


陈刚来敲门。陈欣然本要放了母亲,但出于害怕,没有开门。陈刚怕女儿情绪激动,并没有强行进入房间。


他绝对想不到,四个小时后,等女儿陈欣然察觉不对,喊来急救车时,被捆绑在房内的妻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裂痕——


在陈刚的记忆中,陈欣然是一个善良乖巧的女儿,一直很听家长的话。2015年,陈欣然初中毕业,她第一次和家长对着干,剪了一个非常短的假小子头。上高中后,陈欣然经常和朋友们在外玩耍,很晚回家。


夫妻俩试图找出女儿言行大变的原因,他们跟踪女儿,给女儿朋友的父母打电话,这让陈欣然十分反感:“我没有一点隐私,没有一点空间 还没有一个朋友。”


陈刚了解到,女儿同奶茶店老板张南比较聊得来,他托付张南好好规劝女儿。陈欣然和张南渐渐熟络,陈家人却打听到,张南16岁时离家出走,一直在外面“混”。陈刚开始限制女儿去奶茶店找张南。


陈欣然和父母的争吵更加频繁。2016年1月,陈欣然离家出走。整个寒假,她一直在当地打零工,偶尔去张南那儿住,一直没有回家。


寒假快结束的时候,李梅终于联系上了女儿,她谎称爷爷生病,“骗”回了女儿。陈欣然发现被骗后,又负气出走,来到了距肇东市一百公里之外的大庆,在一家夜店,找了份切果盘的工作。


父亲陈刚觉得,女儿正是因为和张南交往,才变得无法无天,满是负能量。他想把陈欣然送去封闭学校的想法萌生了。

 

没过多久,陈欣然被父亲带来的教官强行接走,从大庆开往济南的途中,陈欣然试图逃跑,但被教官抓回。


——折磨——


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是一家专门针对存在网瘾、逃学、厌学、离家出走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办的学校。


到了这里,陈欣然的手机被没收了,不能上网,不能走出校门,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几百个学生,大都是她的同龄人,都有在父母眼里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大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父母送来的。


学校里,学生们每天上午训练、下午上课,晚上集体看电视,看似规律充实的生活,却让陈欣然异常煎熬。她对学校的痛恨与日俱增。


在学校里,陈欣然接受了几次心理辅导,老师在记录表上写道:该生的父亲一直对她比较控制,对她的交友、学习、消费等等,基本上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


三个月全封闭的新生期,对陈欣然来说,简直如噩梦一般,身体上、精神上都倍受折磨。2016年6月初,陈欣然终于等来了父母,她哭着朝父母下跪,希望他们能带自己回家。


陈刚和妻子权衡后,要求陈欣然,再在学校待一年。


陈欣然下定决心,靠自己出逃。趁着父母带她去看病的空档,陈欣然迅速逃离了这个,她待了整整100天的学校。


夫妇俩心急如焚,满大街张贴寻人启事。三天之后,陈刚终于找到了女儿,他对陈欣然说,你放心,爸不可能再把你送过去。


——惨痛——


陈欣然对父亲的积怨,似乎很早就开始了。小时候,父亲经常打她,长大后,尽管父亲不再对她动手,但仍处处干涉她的自由。初中时,体育成绩优异的陈欣然,想要专门练体育,但父亲反对,陈欣然已经参赛报名,父亲却不让她去。


回到家里,没有平静多久,陈欣然和张南又开始联系了。陈刚找到张南,希望她不要再和女儿一起。


陈欣然和父亲大吵一架,气愤之下,她砸坏了父亲的车窗,陈刚被气得心脏病发住院。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


母亲李梅夹在父女俩之间,左右为难。她被女儿控制在家里,也只想着用亲情来感化她,把女儿拉回正道。


9月12日,李梅给女儿写了一张纸条:你是个优秀的好孩子,只是咱们沟通太少,你也渴望妈妈的陪伴,你真的是我的好孩子。


陈欣然觉得,母亲是来监视她的,她已经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她把母亲从七楼转移到六楼,捆绑在椅子上,从那之后,没再提供过吃喝。


9月16日4:00,李梅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9月16日中午12点多,案发八个小时后,警方在离案发地七十多公里之外的哈尔滨,一个小旅馆外,找到了陈欣然。回肇东的路上,16岁的陈欣然说:“那毕竟是我妈呀,我怎么能给我妈杀死呢?”


监狱中,父女俩相对而坐,是长久的沉默。


9岁的陈欣然在日记里写道,妈妈,您是个勤劳的人,天天下班不管多累,都要为我们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妈妈我爱您;在写给爸爸的话里她写道,爸爸,您应该到家,多帮我妈做点家务,那时候一家三口,还很亲密。


青春期的孩子难管教,父母的努力一定要找对方向、用对方法。这几个问题,我们家长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关于网瘾——


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和病态的“成瘾”,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只是前者,只有少数的孩子会发展到后一种状态。


游戏上瘾其实反映的是游戏之外孩子的另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


事实上,电脑游戏已成为当代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家长喜不喜欢,他们最终都是要玩的。所以,在要不要让孩子玩电脑游戏的问题上,家长已基本上不需要决策了。大势所趋,挡是挡不住的。家长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既能玩游戏又懂得自我约束,怎样才能娱乐、成长两不耽误?


家长要治理孩子的某个坏毛病,第一要有诚意,第二要有耐心。


至于有些游戏充满暴力与色情,家长应尽量阻止未成年孩子玩这类游戏。同时要给孩子正面引导,让他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的游戏。暴力与色情不是游戏的本质属性,如同有的书刊也充满色情与暴力,可这并不是书刊的本质属性。我们只是不允许孩子看内容低下的书,但不能因此不让他看书。


另外,建议孩子玩单机游戏,不玩网络游戏。前一种玩到一定时间可以结束,后一种由于不断升级,总也不能结束。


——关于交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孩子的交友问题是很重要,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和干预,但是,所有的引导和干预都建立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你说的再有道理,孩子就是不听,不如不说。从青春期孩子的交友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反思自己。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反而一句话也不愿意多说?除了孩子青春期的逆反之外,自己作为家长是不是在某些地方做得过火?


其次要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孩子小时候,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好没什么,但随着他们出现自我意识后,便开始谋求独立,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别人认可。家长应该避免以成人的观念帮孩子选择朋友。孩子自己择友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习、成长的过程。


再次,要抓住干预时机。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直面你所关心的问题,而是从和谐关系方面入手,要等孩子遇到问题找你谈,而不是去抢着帮他解决问题,一旦孩子找到父母,父母就应该拿出让孩子为之信服的办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位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说过:“我做老师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一眼孩子的言行,家长的为人处事心里就有谱了。”父母要有自己良好的品行和生活圈子,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和值得效仿的榜样力量。


——关于独立——


动物界有一套超越万物之灵的育儿理念,许多动物在它们的幼儿很羸弱时,会把它的幼崽含在嘴或在翼下,怕它们遇险而夭折;但当它们的孩子长大些,它们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赶离自己身边,让它们独自去经风雨、练本领,甚至不给孩子留下回头路!只有这么做,孩子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之袭击,才能够绝处逢生。


含在嘴或在翼下和赶离身边,都是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体现,连动物也深懂“惯子如杀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穷孩子,才能逼孩子学习独立前行,学会感恩惜福。毕竟,孩子的后半生我们不一定能参与。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借你而来 却非因你而来,

你可以给他以爱,

却不能给他以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