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肉、蛋、奶、瓜菜和其他农产品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因此,“粮食问题”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最为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要满足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不断扩大的需要,就必须有足够的土地和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作为满足这种需求的保证。这就表现为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
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不少人都在谈论“人口爆炸”问题,担心人满为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口翻番的速度越来越快:回顾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就会发现人口翻番的速度愈来愈快:1650年全世界人口为5亿,增长到1850年的10亿,耗时200年;由1850年的10亿,增长到1930年的20亿,相隔80年;由1930年的20亿,发展到1975年的40亿,仅仅45年。数字有力地表明,人口数量翻番历时愈来愈短,纯增量愈来愈大。1987年7月1日是世界人口50亿日,在这一天,人口总数突破了50亿大关。仅仅12年的时间,人口纯增10亿。今天,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口正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在增长。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的预测,在2000年以前,人口还会增长10亿;又据美国国情普查局的预测,到2000年末,世界人口将增长到62亿。这就是说,13年的时间里人口将纯增10~12亿,为1650年世界人口总和的2倍以上。预测到21世纪末,总人口将接近300亿,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原因有二: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文化水平,尤其是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增加;二是人口基数增大,纯增量必然加大。人口的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食品、住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娱乐、交通、治安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涉及非农业占用土地量的增加。这是许多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面临的严峻问题。
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全球人口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因此,人均占有的农、林、牧业用地面积亦相差悬殊。人口密集的亚洲,人均占有的可耕地、牧地和林地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北美洲和大洋洲。而作为人类主要食物来源的谷物量的人均占有水平,地区差异相应也十分明显。如非洲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1.07%,占北美中美的11.96%和大洋洲的9.68%。这种情况表明,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亚洲和非洲,不仅农林牧土地资源人均拥有量偏低,还由于它们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均较发达国家落后,产量水平一般偏低,人均占有水平也必然偏低。因而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问题
粮食的生产形势是个国际性敏感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世界局势的动荡与安宁。粮食生产还直接影响到肉、蛋、奶及食品加工工业的生产与供应,归根结底,粮食问题是所谓人口爆炸的导火线,决不能等闲视之。
当前的谷物生产状况:总的来看,近几十年世界谷物产量处在增长的态势中。1961~1970年谷物总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5%,1970~1980年为2.6%,1980~1986年为3%。总产量从1961年的9.24亿吨增加到1986年的18.65亿吨,增长9.41亿吨,平均每年增长376千万吨。其增长速度尚略高于同期人口增长速率。这些年来,谷物总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如1980~1985年,谷物总产量增长18%,每公顷单产由2158公斤增长到2523公斤,增长17%;同期播种面积从7.25亿公顷扩大到7.39亿公顷,播种面积的扩大在总产量的提高中所占的比例仅占1%。而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1961~1970年为2.15%,1970~1980年为1.9%,1980~1985年为1.7%,均低于谷物同期增长速度。因此,人均谷物占有量也略有所提高:1961年为304公斤,1985年提高到380.6公斤。从表面看,并不存在因人口膨胀而造成的谷物危机,但是,无论从现实或潜在角度看,局势都是十分严峻的。
这里,从现实角度分析,目前全世界每年尚有7亿人口因食物匮乏而处于营养不良,35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为什么在当今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又会出现这种悲惨的局面呢?关键在于人口和粮食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造成产销不平衡。以1985年为例,该年世界人均谷物占有量为380.6公斤,最高的大洋洲达1080公斤,而非洲仅151公斤,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1.83%,大洋洲的13.98%。这一状况的产生,一是生产水平差距大,1985年世界谷物单产平均每公顷2523公斤,最高的欧洲达4166公斤,非洲仅1078公斤,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2.73%,欧洲的25.88%;二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上的差别。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5%,生产的谷物却只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40%。而只占人口总数25%的发达国家,却占谷物总产量的60%。大洋洲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1.25%,欧洲仅0.25%,而非洲却高达3.1%。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耕地只占全球耕地的7%,却要养活世界人口的22%。尽管中国粮食总产连年保持着高水平,近年人均占有粮食达400公斤左右,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与国际上相比较,仍处于低消费水平,只及美国的1/4。到2000年,中国粮食的总需求量为6.8亿吨,粮食总供给量(加上进口150亿~250亿公斤)为4925亿~5500亿公斤,供求缺口为1300亿~1850亿公斤。到2020年缺口扩大至2850亿公斤。这样,中国将长期被严重的粮食短缺所困扰。这种状况,在发展中国家颇具代表性。
从整体上说,谷物的供需矛盾,在中长期内还是可以克服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的结果,把包括西南亚、非洲、中美、南美和东南亚在内的世界5个发展中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即使在低水平投入下,也能生产出2倍于1975年(19.566亿吨)和1.6倍于2000年预测人口,即333.842亿人口的需要。如果全球作为一个整体,那么潜在的人口承载力将会更高。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由于人口分布、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条件与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差别等多种原因,在上述地区100多个国家中就有64个国家的土地资源不能满足2000年预测人口所需的粮食生产。
综上所述,从全球角度看,中近期的粮食供需矛盾并不突出,但依区域性而论,问题仍是相当严重的,也间接反映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即人地矛盾。
谷物生产的远景分析:谷物总产量增加的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一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