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0年代以来的农业大开发,适宜于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后备耕地资源,或称之为宜农荒地资源,不仅数量已经很少,而且还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地理分布上,大都处在边远落后地区,发达区域数量甚微;
②分布分散,大面积的已经很少;
③以质量次、开垦难度大的荒地资源为主,高等级的宜农荒地已经很少。
因此,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总产量的作用将越来越小。比如,1980~1985年由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增加0.05亿公顷)在总产增加的比重中仅占4.47%,而单产提高在总产量增加中所占的比重达95.5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进入2000年后,世界耕地面积将只增加4%,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将减少42%。19世纪70年代,每公顷土地平均供养2.6人,而到2000年,每公顷土地则要养活4人。从长远看,在某些发达地区由于耕地的不断被占用,以及受自然灾害破坏严重的地区,耕地面积还将不断缩小。因此,在相当时期后,会出现负增长。
单产的提高问题。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促进、投入量的增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良种的推广,作物单产有大幅度的上升,从而使全球谷物供应暂时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然而,单产的提高是有限度的。可以认为,光合潜力是农业产量的极限,但实际上,土地的生产潜力或光合潜力要受到温度、水分、空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壤的性状、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多种环境与生态因素的制约,实际上不可能达到光合潜力,而是根据上述因素制约后来估算农业生产潜力,产量将远低于光合潜力。即使这样,也存在着极值,无疑终有一日将不能适应无节制的人口增长对谷物的需求。
归结起来说,作为全球总体,目前或今后较短时期内,谷物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若按照目前人口的增长率,从长远观点看,人类终究要自找灾难。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但必须正视事实。出路只有三条:一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为子孙后代着想,从现在起就切实注意保护土地资源,使其永葆良好的持续生产力;其三是开拓人类食物来源,探索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据科学家估算,地球上每年大约生产约1540亿吨有机碳,其中1350亿吨来自海洋。然而人类现在每年从海洋获取的各类水产量尚不足1亿吨,可见,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上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以上。但是,全面开发海洋,不是指日可待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