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儿童资源网

油菜

  我国油菜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耕作制度,适应品种,灾害性天气和生产水平等,可划分为春油菜区和冬油菜区两个大区,其分界线大抵东起山海关,经长城西行,沿太行山南下至五台山,经陕北过黄河,越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自贺兰山东麓转向西南,经六盘山,再向西至白龙江上游,穿过横断山区,沿雅鲁藏布江下游转折处至国境线。这条线以西以北为春油菜区,以东以南为冬油菜区。

  春油菜区冬季严寒,生长季节短,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长,日照强度大,且昼夜温差大,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为-10~-20℃或更低,一年一熟,油菜春种(或夏种)秋收。

  冬油菜区无霜期较长,冬季温暖,且有一定日照和降水量,1月份平均气温在1℃或3℃以上,为一年两熟和三熟区,油菜秋播夏收。冬油菜区又可分为华北关中亚区,云贵高原亚区,四川盆地亚区,长江中游亚区,长江下游亚区和华南沿海亚区等六个亚区。

  油菜不像大豆、花生、亚麻等作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单一的物种。广义的油菜包括十字花科植物许多不同的物种。而一般通称的油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几个种的油用变种。

  由于油菜种类十分繁多,以往各国学者根据其外部形态进行分类,比较混乱,无法看出各个种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1934年日本学者盛永俊太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主要物种染色体组成的分析,搞清楚了这些物种的染色体数(n)、染色体组和各组之间的亲缘关系。提出了芸薹属植物常见的栽培种有六类,其中三类是基本种,三类是复合种。复合种的染色体数为组成它的基本种的染色体数之和。

  我国油菜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和公元2世纪东汉服虔著的《通俗文》中就有油菜的记载。至6世纪南北朝后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534年或稍后)中,已开始提到芥子、蜀芥、芸薹等不同种类的油菜名称。到19世纪清代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1846年或稍前)一书中开始明确将我国油菜分为油辣菜和油青菜两大类。这里指的即是我国历史上长期栽培的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至本世纪40年代,我国又分别从日本和英国引进了甘蓝型油菜。我国油菜分为三大类型: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每个类型下又分若干个种。

  白菜型油菜:在我国一般俗称小油菜、矮油菜、甜油菜、白油菜、黄油菜、花油菜、本地油菜等。染色体数2n=20,植株一般比较矮小。上部薹茎叶无柄,叶基部全抱茎。花淡黄至深黄,花瓣圆形、较大,开花时花瓣重迭或呈覆瓦状。花序中间花蕾位置低于开放花朵。花药外向开裂,且具自交不亲和性。自然异交率75%—95%,自交率很低,属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角果较肥大,果喙显著,果柄与果轴夹角中等,角果与果柄着生方向不一致。种子大小不一,千粒重3克左右,无辛辣味。种皮颜色有褐色、黄色,或黄褐杂色等。种皮表面网纹较浅。种子含油量一般为35%~45%,高的达50%左右。抗病毒病、霜霉病能力较弱,产量较不稳定。

  北方小油菜: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各省。植株矮小,分枝较少,茎秆较细弱。基叶较小,无明显叶脉,叶片具琴状缺刻,多刺毛,被有一层薄蜡粉。其中又有春油菜和冬油菜两种类型。

  南方油白菜: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植株中等高,茎秆较粗壮,分枝性强,分枝部位较低。

  芥菜型油菜:在我国一般俗称大油菜、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蛮油菜、本地油菜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各省。叶面一般皱缩,被有蜡粉和刺毛,叶缘有锯齿,薹茎叶不抱茎,有明显叶柄。花瓣窄小,开花时四瓣分离,花序中间花蕾位置高于开放花朵。花药内向开裂或半内向开裂,且具自交亲和性,自交结实率高达70%~80%,自然异交率一般在20~30%以内,属常异交作物。角果较短小,果柄与果轴夹角小,种子较小,辛辣味较强。种皮表面网纹明显。种皮色有黄、红、褐等色。种子含油量30%~35%,高的达50%左右。油不耐贮藏。主根较深,侧根较稀疏,抗旱,耐瘠性强。

  大叶芥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各省。植株高大。主根发达,有效分枝位较高。基叶大,叶色浓绿,叶肉组织肥厚,叶面有刺毛或有少量刺毛,叶全缘或裂叶。

  细叶芥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长江流域各省。植株较矮,分枝位较低,大分校常与主茎高度相等,上部分枝纤细。基叶狭小,具长叶柄,叶色灰绿或紫色,叶面密被刺毛和蜡粉,裂叶或全缘叶。花淡黄色。着果较稀,种子较扁,千粒重2~3克。主根不甚发达,侧根较发达,其中有冬油菜和春油菜。冬油菜中又有春性、半冬性、冬性类型。

  甘蓝型油菜:在我国俗称日本油菜、欧洲油菜、洋油菜、番油菜、黑油菜等。我国油菜产区均有栽培。植株较高大,分枝性中等,分枝较粗壮。基叶具琴形缺刻,薹茎叶半抱茎着生,叶色似甘蓝,叶肉组织较致密,呈蓝绿色或绿色,叶面密被蜡粉或少量蜡粉;幼苗真叶有的具刺毛,成长叶无刺毛,花瓣大,黄色,开花时花瓣侧叠;花序中间花蕾位置高于开放花朵;花药内向开裂或半转向开裂,且具有自交亲和性,自交结实率一般60%以上,异交结实率较低,一般为10%~20%,属常异交作物。角果较长,多与果轴垂直着生,也有斜生和垂生的。种子较大,千粒重3~4克,不具辛辣味。种皮黑褐色,种皮表面网纹浅。种子含油量一般35%~45%,高的达50%左右。根系发达,主根粗壮,抗霜霉病、病毒病能力强,耐寒、耐肥,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目前我国栽培的有冬油菜和春油菜。冬油菜中又有春性、半冬性、冬性类型。

  其他类型油菜:除以上三大类型外,我国还有很多芸薹属以外的十字花科植物。我国早期作为榨油原料的芜菁(又称蔓菁、元根),至今在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仍有栽培。我国西部高原,特别是新疆和甘肃等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油菜,系原产我国的黑芥。又如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湖南等省区原有大量分布的油用萝卜(又称满园花),至今在这些地区仍有栽培。此外,我国西北、西南和华北各省还有零星分布的白芥,芝麻菜(又称芸芥、臭芥、扎洪等),近年来我国从东部非洲引进当地原产的埃塞俄比亚芥、在我国各地生长发育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