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居家安全之重在预防

儿童资源网

宝宝居家安全之重在预防

  如果宝宝出现手掌大小面积的烫伤、皮肤有很多水泡、电热毯等的低温烫伤情况应先对宝宝烫伤的部位进行20-30分钟的冷却,然后送宝宝去医院。

  如果只有硬币大小面积的烫伤,宝宝哭得也不是很厉害,可以先用冷水冲洗烫伤处;若小范围出现水泡,要用薄纱布包起来保护好,然后继续观察宝宝的情况。当有发烧、局部疼痛加剧、流脓,说明创面已感染发炎,还需要去医院。

  3、食物中毒

  如果您的小孩不幸发生急性食物中毒,您不能惊慌失措,而应该当机立断地采取下列措施:

  如果您估计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在2小时内,可以用催吐的方法。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再喝两次,直至呕吐为止。取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也是催吐方法之一。此外,可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小孩的咽后壁催吐,以尽量排出胃内残留的食物,防止毒素进一步的吸收。

  如果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时间较长,已超过2小时,但精神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除体外。

  对可疑变质或有毒的食品除立刻停止食用外,应妥善保存,供医生急救时分析处理,同时应通知卫生检疫部门协助鉴定。

  因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错综复杂,(可能是变质也可能是残留的农药)以及临床中毒症状的轻重不一,故在简单的急救处理后所需送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4、触电

  好动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常常四处活动,用手和脚来探索未知的一切。家用电器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给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少安全隐患,不少孩子喜欢用手玩弄电器,用湿手触摸电源,这实在是十分危险的事。

  如有可能,应关掉总电源。切忌用手或潮湿物品直接接触小儿和电源,可用干燥木棍、竹竿或塑料物品将电源拨开或将接触小儿的电线拉断或移开,或立即关闭电源开关或总闸断电。如果不能关掉总电源,就站在绝缘的物体上,如一堆干报纸,用不易导电的木棒等挪开电线或移开孩子。手头一时没有适用的东西,应尽可能用多些干布或干报纸把手包起来,抓住孩子的衣服。注意:不要触及他的皮肤。在孩子脱离电源前,不要直接抱住触电的孩子,以免自己也触电。

  脱离电源后,受伤小儿应就地休息,避免走动。检查他的烧伤情况,查看孩子身体接触电源以及地面的两个部位,烧伤处看起来发红、发烧,也可能肿起,不管出现哪些症状,均需按严重烧伤治疗。

  如果神志不清,检查他的呼吸,必要时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呼吸。如颈动脉搏动消失或听不到心跳声,则立即做心脏按摩。

  如果孩子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即使只有几秒钟也属急症,或者孩子有任何的电烧伤都应及时送医。

  宝宝居家安全之安全教育

  身为父母,总是竭尽全力保护着自己的宝宝。但事实上,就算我们的保护措施再完备,也不能防备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对宝宝进行安全教育,教给宝宝一些安全常识是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帮助宝宝从小养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思维,让活泼、好奇的宝宝没有家长的庇护之翼时能保护好自己。

  1、融入日常生活

  如带宝宝上公共厕所时,父母可能从卫生角度考虑,抱宝宝蹲在便盆边缘就是危险动作(曾有宝宝滑落而摔伤骨盆)。先用卫生纸擦拭便盆边缘,再铺上干净卫生纸,让宝宝坐下方便,是既卫生又安全的做法。

  2、认识危险状况,制定明确规则

  年龄越小的宝宝越无法分辨事物的危险性,需要父母帮助,如2岁宝宝处于探索期,喜欢爬高、把东西塞入口中,父母除了说“不可以”外,还应提供可满足或转移孩子兴趣的替代物。而三四岁的宝宝则已能和他讨论:“如果……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要怎么办”,让孩子从各角度来认识危险状况,并以孩子的能力制订简单明确的规则。

  3、训练主动维护安全的能力

  如过马路走斑马线;逛街时请他“照顾”父母,别让父母迷路;出门前请他检查家里电器是否关掉电源等。

  4、设计角色游戏

  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宝宝从模拟情境中揣摩紧急状况的应变方式。如父母扮演大灰狼和宝宝演“七只小羊”,让宝宝从剧情对话中体验面对陌生人敲门的状况;让宝宝扮演医生,可降低他生病时吃药打针的焦虑;扮演消防队救火,进行失火时沿墙匍匐逃生的练习等。

  5、心理安全照顾

  除了身体安全,父母还要兼顾宝宝的心理安全,与其说“你爬那么高,我要打断你的腿”,“不准吃别人的东西,里面有毒药会毒死你”,不如说“如果你爬那么高,跌下来受伤了,我会很难过”,“别人给你东西吃,要经过爸妈同意才可以”。否则,为了维护宝宝身体安全,而影响他的心理安全,对别人或环境产生畏缩、不信任、充满恐惧,那又是另一种伤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