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症

儿童资源网

口腔炎症


  这里介绍的是小儿常见的口腔黏膜炎症。

  (一)鹅口疮

  鹅口疮多发生于2-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有些较大的婴儿由于长期腹泻或是长期没有添加辅食,营养失调,抵抗力减弱,也可发生。

  婴儿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的圆形斑块,看起来像奶块,周围无红肿现象,擦去斑块下方没有出血。斑块可以分布在颊黏膜、舌面、上腭及咽部,没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这是一种叫白色念珠菌的霉菌(真菌)感染引起的,是由于哺乳时奶头不清洁或奶瓶奶嘴不清洁传播的,一般无大危害,但有些营养不良或体弱婴儿,斑块可沿咽部向下蔓延而有一定的危险性。

  治疗用1%龙胆紫涂局部,每天1-2次,几天后斑块就可消失,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效果也好。不要用抗生素,抗生素反而会助长其发展。

  (二)口角炎

  口角炎的样子有点像刚出世的小鸟的嘴,两边口角呈黄白色,有时皲裂或轻度糜烂。口角炎有两种。

  1、感染性口角炎 小儿有舔口角的习惯,口角潮湿、红肿、张口时疼痛,多数为细菌感染。

  2、核黄素缺乏性口角炎 口角潮湿发白、糜烂。

  以上两种口角炎往往难以区分。治疗方法是局部涂红霉素软膏,口服核黄素,即维生素B2,每次5毫克,1日3次,2-3周即可治愈。 

  (三)疱疹性口炎

  小儿先有发热,可达39℃左右,1-2天后流口水,不愿进食,大一点的小儿会讲嘴痛。检查口腔可以发现黏膜充血,有单个或多个疱疹,分布在软腭、颊部、舌面或唇的内侧,疱疹破溃后形成浅的小溃疡,周围有红晕。颌下淋巴结肿大。再经过2-3天,疼痛渐减轻,溃疡渐渐自愈。此症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治疗方法与病毒感冒差不多,可服用清热解毒的感冒冲剂,高热时可用退热剂,抗生素治疗无效,但如有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溃疡局部搽龙胆紫,重点在于护理。

  由于口腔疼痛,不能咀嚼吞咽食物,小儿不愿吃东西,哭闹不安,特别是热的、咸的及过甜的食物刺激溃疡处更加疼痛。因此,应让小儿少量多次吃流质,如牛奶、稀饭、面条汤等,食物应清淡,并放凉以后再吃。凉的食物对溃疡面有安抚作用,可减轻疼痛,即如手烫伤时放在凉水里疼痛会减轻一样。 

  (四)急性细菌性口炎

  通常是在小儿抵抗力低的时候发生,多在感冒以后。先有口腔黏膜红肿,接着发生糜烂溃疡,表面覆盖一层灰向色或黄褐色膜状渗出物。溃疡分布在软腭、颊部、咽部、舌面,严重的可以融合成片。患儿可因疼痛而哭闹不安,拒绝进食。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可以持续高热数天。

  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口腔,也可搽龙胆紫。由于是细菌感染,要用抗生素治疗,一般情况下,小儿因口腔疼痛,服药比较困难,以肌肉注射青霉素比较合适。青霉素过敏的可静脉给先锋V等。发热的处理、护理及饮食均见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