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试试橄榄核
【组成】百部10克,马兜铃3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降气止咳、补益脾肺。
【方解】方中百部、马兜铃擅于降气止咳,对于痉咳连连之证颇有捷效。而证多起于体虚,久咳必伤肺气,若专于攻邪则重伤其气,此病势缠绵之因也,故对体虚者,能否恰如其分地运用攻补兼施之法,是速愈本病之关键。本方用大枣、炙甘草即示扶正之意,惟马兜铃性寒而味甚苦,婴儿服之易吐,当以轻剂取效(3~4克),配用枣、草可调其味。体若虚寒者,更助以温补之品,则量虽小而可获事半功倍之效。临证时,据其证候特点,加味调治。
【主治】百日咳,不论证属何型,皆可加减用之。
【加减】本方为治百日咳的基础方。若外感风邪,痰热束肺,症见发热、流涕、咳嗽阵作,夜间尤甚,痰黄、舌质略红、苔薄白,脉滑数,可选加麻黄、防风、前胡、桔梗、大青叶、连翘等;若痰浊互结,肺络受阻,症见痉咳连连,面赤发憋,涕泪俱出,痰黏难咳,咳甚呕吐黏痰或伴食物,可选加苏子、葶苈子、鹅管石、沙参、地龙;偏热者再加毛冬青、蚤休;若肺阴不足,正虚邪恋,病久阴伤,余热留恋,症见低热不退,或五心烦热,咳嗽痰少,盗汗、口干、咽红,本方加青黛、海蛤粉、沙参、麦冬、五味子、天花粉;若中运不健,肺脾两虚,素体虚弱,或病久正伤,症见面色萎黄、咳嗽无力、纳呆便溏、自汗盗汗,本方加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鹅管石、五味子。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服5剂见效,10~15剂可获痊愈。
29.3缓痉镇咳汤
【来源】陈光祖,《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蜈蚣2克(冲服),僵蚕4克,地龙、鹅不食草各6克,南天竹子、天浆壳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化痰、缓痉镇咳。
【方解】本病系因蕴痰伏络,肺金失其清肃,肝火偏旺,反侮肺金所致。治当肝肺同治,以清金抑木。故方中蜈蚣辛温以解痉挛、止咳嗽;僵蚕辛咸入肝肺二经,既能解痉,又能疏散风热、化痰散结,合蜈蚣以增强缓痉镇咳之作用;地龙咸寒降泄,下行走窜,善清肝热,既有解痉止咳平喘之功,又有化痰通络之效;南天竹子、天浆壳、鹅不食草为治疗百日咳之良药,功专清热止咳化痰,与缓痉之药相伍,则效更宏。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佳效。一般服5~10剂即可痊愈。
29.4百日咳方
【来源】徐小洲,《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蒲公英30克,北秦皮、天竹子、炙百部、炙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降逆止咳。
【方解】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感受时疫邪毒,邪热蕴肺,煎熬津液,酿液成痰,痰阻气道,而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所致,故方用蒲公英、北秦皮清热解毒,且秦皮尚可祛痰、镇咳、降逆;炙甘草润肺祛痰,用量偏大;炙百部润肺止咳;天竹子具有较好的止嗽镇咳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降逆润肺止咳之功。用治百日咳最为恰当。但临证应用须灵活加减,用之方能得心应手,效佳。
【主治】百日咳。
【加减】眼睑浮肿,加冬瓜皮10克;寐后汗出,加麻黄根10克;咳嗽不畅,加桔梗3克;痰多便结,加礞石滚痰丸10克(包煎);咯血,加鲜茅根30克;病情较重者加鱼腥草30克,北秦皮剂量可增加到20~30克,天竹子可改为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服10剂左右可获痊愈。
29.5麻杏代赭汤
【来源】张贵印,《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麻黄、杏仁、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先煎)、清半夏、茯苓、前胡、枇杷叶、百部、鹅不食草、甘草各适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降肺和胃、化痰散邪。
【方解】本病的发生,虽然以时邪为外因,但必须在素体脾胃不调、痰浊内蕴的条件下,方可发病。若脾胃不调,即古谓:“小儿脾常不足”,土不生金,必致肺卫气弱,每易感受时令风邪、内外合邪而成顿咳。其治必须重视脾胃,降胃即降肺,化痰即利肺,健脾即益肺,故宜肺胃同治。方用麻黄、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旋覆花、代赭石化痰行饮,降胃气之逆;清半夏、云茯苓散凝结之痰饮,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前胡、枇杷叶、百部、鹅不食草止咳化痰、降气平喘。合而用之,共奏降肺和胃、化痰散邪之功。用治顿咳,疗效可靠。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顿咳)。
【加减】胸满者,加瓜蒌;痰多者,加浙贝母;大便干结者,加桃仁、冬瓜仁;热壅者,加生石膏;气虚者,加人参、五味子。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满意。一般服2剂见效,5~10剂即收全功。
29.6红百煮散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百部根、紫菀、生地、苦葶苈各15克,红花3克,杏仁、旋覆花、浙贝母各9克。
【用法】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分小包。每日1包,水煎,分2~3次温服。5岁以下儿童酌减。
【功用】止咳化痰、降气逆。
【方解】方中以百部、紫菀、杏仁宣肺止咳;生地、红花养血活血;旋覆花、葶苈子、浙贝母降逆化痰。采用煎散法,用药量少而效宏,值得推广。
【主治】顿咳(百日咳)。
【疗效】验之临床,屡获佳效。
29.7温肺化饮汤
【来源】张先五,《中医杂志》(10)1989年
【组成】半夏、麻黄、五味子、干姜、天竹黄、贝母、甘草各10克,细辛3克,百部、葶苈子各15克。
【用法】用水先煎麻黄,除去浮沫后再加余药,水煎30分钟至煎成药液200毫升。1~3岁每日服70毫升、4~10岁服100毫升,11~16岁服15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
【功用】温肺化痰、降逆止咳。
【方解】百日咳始见于明·冠平《全幼心鉴》。因此病有传染性,故又称“疫咳”。方中麻黄、细辛、干姜温肺散寒;半夏降逆除痰;贝母、百部、葶苈子、天竹黄行气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全方共收温肺化痰、降逆止咳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有较强的镇咳作用,其作用原理是直接抑制咳嗽中枢;浙贝母所含生物碱,有解除支气管痉挛、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细辛、百部具有抗菌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痉挛有较持久的解痉作用;五味子的乙醚提取物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非特异性抑制能力的作用。这些证明,本方与现代医学对百日咳的抗菌、镇静、镇咳祛痰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原则近似。
【主治】百日咳(属寒邪束肺者)。
【加减】腹胀便溏者,去葶苈子,加白术、茯苓各10克,砂仁6克;自汗者,加桂枝6克,白芍10克;寒热互作者,加柴胡10克。
【疗效】作者应用于临床40余年,屡获良效,一般连服5剂左右即愈。
29.8镇肝止咳汤
【来源】郑启仲,《中医杂志》(10)1989年
【组成】柴胡6克,白芍8克,龙胆草6克,代赭石12克,钩藤9克,僵蚕5克,蜈蚣1条,胆南星3克,硼砂1.5克,枸杞子6克,甘草3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加冰糖频服。
【功用】清肝泻火、化痰解痉、镇肝止咳。
【方解】小儿肝常有余。百日咳初感在肺,其病在肝;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咳由肺起,其制在肝。故立“镇肝止咳”之法。方中柴胡为君以疏达肝气;青黛、龙胆草清肝泻火;白芍平肝解痉;代赭石重镇降逆;钩藤、胆南星、僵蚕、蜈蚣平肝熄风、化痰解痉;硼砂清热化痰;枸杞子配白芍养肝缓急解痉。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化痰解痉、镇肝止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