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的病因是什么?

儿童资源网

孩子尿床的病因是什么?

  遗尿症的病因有哪些?

  遗尿症可由很多原因引起,医学上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所以首先要进行多项检查,排除如泌尿系统发育畸形、糖尿病、慢性肾炎、神经元性膀胱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遗尿症。学习紧张、生活环境变化也会引起继发性遗尿,表现为已经完全自我控制夜间排尿后重又出现尿床。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多属于原发性遗尿,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有关:

  1、过深的睡眠:正常情况下,当膀胱充盈时,其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使儿童觉醒并排尿。而遗尿的患儿由于睡眠过深,不易唤醒,故有遗尿发生。但近年对睡眠脑电波的深入研究不支持此观点。

  2、膀胱的功能性失调:经对遗尿儿童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的研究表明,不少尿床的儿童存在膀胱功能性失调等问题,如膀胱容积较小等。

  3、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障碍:近年的研究发现,原发性夜间遗尿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障碍有密切的关系。正常人在夜间入睡后,其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量较白天高,使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夜间尿量减少。部分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患儿在夜间的ADH分泌量低于正常儿童,造成夜间尿量增多超过膀胱容量。ADH尚有刺激觉醒中枢和调节膀胱的功能。对这部分患儿,给予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治疗后,夜间遗尿的情况可大大改善。

  4、渗透压调节功能障碍:有研究提出,肾脏的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对水和尿盐的重吸收减少及由此引起的渗透压调节功能障碍,也是原因之一。

  尿床的发生率有多少?

  医学上说的“遗尿”,是指睡眠中无意识地排尿于床上。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开始控制排尿,如果5-6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如每周两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则医学上称为“遗尿症”,以夜间遗尿症为主。据统计,遗尿症的发病率较高,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国均报道在5-10岁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0%,成人中也有1%的发病率。国内尚无大样本的资料报道。我们曾于2000年在上海市初步对徐汇、静安、卢湾的七所小学共460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6- 10岁儿童中发病率为1.04%,各个年龄组之间基本近似,10岁组中也为1%。在回收的调查表中,我们发现近50%的家长不够重视,填写不清,75%的家长认为不必就医而选择等待,也有15%的家长为此四处奔波而疗效不佳。由此,我们认为目前上海地区在孩子“尿床”问题上,家长的重视不够,其实发生率会大大高于1.04%。

  遗尿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调查,父母中有一方有遗尿症者,子女发病率为4%,如父母双方均为遗尿者,子女的发病率高达75%。研究者正在积极寻找相关的基因定位。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疗效如何?

  一般而言,尿床会随孩子逐渐长大,身体机能逐渐成熟而改善,但其自然痊愈率每年仅有10~15%。如果发现孩子5岁以上仍有每周两次以上的尿床现象,就应该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孩子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有药物治疗如抗利尿激素、中药等药物和尿湿报警器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中早期曾使用抗抑郁药、中枢兴奋剂、抗胆碱能药物等,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近年来针对其发病机理在每晚睡前使用抗利尿激素类药物,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可达80~90%,而且长期应用(>6月)副作用较小,为遗尿的患儿带来迅速的改善和信心。

  尿湿报警器是属于生物反馈治疗方法中的一种,也是世界性组织(WHO)广泛推荐使用的方法,具有使用简便、安全、经济的特点。尿湿报警器由一个湿度传感器和一个蜂鸣器组成,使用时将传感器的一头放在内裤或床单下,当孩子一旦尿湿裤子或床单后,蜂鸣器立即报警,叫醒孩子起床,首先排尽膀胱里剩余的尿液,并换去尿湿的裤子和床单后,再次入睡。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可使膀胱感受到尿意而逐渐能在夜间醒来排尿,据报道,治愈率可达60~80%,与药物联合应用,疗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