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综合征中医治疗法

儿童资源网

儿童多动综合征中医治疗法


  2.耳针主穴:肾。配穴:皮质下、脑干、兴奋点。随症加减穴:健忘多梦加心,食欲不振加脾,急躁易怒加肝。浅刺不留针,1日1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压穴,操作方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1粒,粘在0.5-0.6em大小的方形胶布上,再将胶布贴在所需穴位上,用手指按压胶布每次1-2分钟,使局部有明显胀、热、痛等感觉为止。并嘱家长每日按压不少于3次,左右耳交替,每周换王不留行籽2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
  三、推拿疗法
  1.取小指末节罗纹面、食指末节罗纹面。医者以拇指分别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小指、食指罗纹面。反复100-500次。通过补肾经、清肝经,由此达到滋肾阴,潜肝阳之功。
  2.取拇指末节罗纹面、中指末节罗纹面。医者以拇指向掌根方向直推拇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中指末节罗纹面。对心脾气虚者有一定疗效。
  四、饮食疗法
  1.桑椹子,鲜果10-15g,或干果5-8g,嚼服。10—15日为1疗程,服2—3个疗程,每疗程之间停服1周。本晶甘平,滋肝肾,充血液,生津止渴,聪耳明日,安魂镇魄,长精神,久服无弊。用于肝肾阴虚或心脾两虚证。
  2.猪脊髓,淡盐蒸服适量。久服益肾精,补脑髓。用于肝肾阴虚证。
  3.龙眼肉500g(鲜品更佳),白糖50so将龙眼肉放碗中加白糖,反复蒸晾3次,使色泽变黑,将龙眼肉再拌以少许白糖装瓶备用。每次4—5颗,1日2次,连服7—8日。用于心脾两虚证。
  [预防护理l
  一、预防
  1.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止妊娠期疾病及产伤,不得近亲婚配。
  2.出生后注意饮食调理,增强体质。·
  3.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4.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
  二、护理
  1.对待患儿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调其情志,切不可歧视、打骂。
  2.给予患儿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心理疏导,不可在精神上施加压力,以免引起对立情绪。
  3.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多食甜品及肥腻辛辣之品。
  小儿遗尿中医治疗法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婴幼儿时期,由于形体发育未全,脏腑娇嫩,“肾常虚”,智力未全,排尿的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学龄儿童也常因白天游戏玩耍过度,夜晚熟睡不醒,偶然发生遗尿者,均非病态。
  年龄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的儿童,睡中经常遗尿,轻者数日一次,重者可一夜数次,则为病态,方称遗尿症。
  本病发病男孩高于女孩,部分有明显的家族史。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也会发生遗尿,严重者产生自卑感,影响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遗尿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九针》:“膀胱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遗尿是由于膀胱不能约束所致。《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亦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以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现代医学通过X线诊断,发现某些顽固性遗尿的患儿与隐性脊柱裂有关,这类患儿治疗困难。
  [病因病机]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了饮食人胃,经消化后,其中精微散布到脾,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使水道通畅,而体内多余的水分,则下输至膀胱成为尿,然后排出体外,这是水液代谢的过程。《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且肾主水,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气充足温煦。由此可见,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与肺、脾、肾、三焦、膀胱有着密切关系。遗尿的发病机制虽主要在膀胱失于约束,然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以及三焦气化失司都有关系。其主要病因为肾气不固、脾肺气虚、肝经湿热。
  肾气不固是遗尿的主要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如早产、双胎、胎怯等,使元气失充,肾阳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约尿液,而为遗尿。
  脾肺气虚素体虚弱,屡患咳喘泻利,或大病之后,脾肺俱虚。脾虚运化失职,不能转输精微,肺虚治节不行,通调水道失职,三焦气化失司,则膀胱失约,津液不藏,而成遗尿。若脾虚失养,心气不足,或痰浊内蕴,困蒙心神,亦可使小儿夜间困寐不醒而遗尿。
  肝经湿热平素性情急躁,所欲不遂,肝经郁热,或肥胖痰湿之体,肝经湿热蕴结,疏泄失常,且肝之经络环阴器,肝失疏泄,影响三焦水道的正常通利,湿热迫注膀胱而致遗尿。
  此外,亦有小儿自幼缺少教育,没有养成夜间主动起床排尿的习惯,任其自遗,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遗尿。
  [临床诊断]
  1.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
  2.睡DR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天发生尿床,甚则每夜遗尿数次者。
  3.尿常规及尿培养无异常发现。
  4.X线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隐性脊柱裂,或作泌尿道造影可见畸形。
  I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遗尿日久,小便清长,量多次频,兼见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乏力自汗者是为虚寒;遗尿初起,尿黄短涩,量少灼热,形体壮实,睡眠不宁者属于实热。虚寒者多责之于肾虚不固、气虚不摄、膀胱虚冷;实热者多责之于肝经湿热。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虚证以温肾固涩,健脾补肺为主;实证以泻肝清热利湿为主,配合针灸、激光、外治等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
  1.肾气不固
  证候: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腿酸软,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肾气虚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故睡中经常遗尿,且尿量多而清长。肾虚真阳不足,命门火衰,故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为肾之府,骨为肾所主,肾虚故腰腿酸软。肾主髓,脑为髓之海,肾虚脑髓不足,故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方药:菟丝子散加减。常用药:菟丝子、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五味子、牡蛎益肾固涩缩小便,鸡内金消食助运以利发挥温肾固涩止遗之效。可合缩泉丸协同发挥其效。
  神疲乏力,纳差便溏,加党参、白术、茯苓、山楂益气健脾和中助运;智力较差者,加人参、菖蒲、远志补心气,开心窍。
  2.脾肺气虚
  证候:睡中遗尿,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力。
  分析:脾肺气虚,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失约,故睡中遗尿。脾肺气虚,输化无权,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不能荣;b养神濡养肢体,故神倦乏力。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常自汗出;脾气虚则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气,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培元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当归配黄芪调补气血,陈皮理气调中,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肾健脾固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