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马上又追问我:“那时候你们都玩什么呢?”
我回答他说:“我们那时,家长不会花很多钱给我们买各式各样的玩具,女孩一个布娃娃、男孩一把木头手枪,就是心爱的玩具了。我们没见过电动玩具,也没有玩过电脑游戏,整天和小伙伴在房前屋后玩耍,直到天黑大人叫着,才回家吃饭。”
儿子听到这里,无比向往地对我说:“妈妈,我也想要过你小时候那样的‘六一’!”
我说:“好,今年就带你过妈妈小时候的‘六一’。”带着期待,儿子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看着儿子沉沉睡去,我不禁感慨:在我搜肠刮肚地想用各种物质来弥补自己工作繁忙带给孩子的缺失时,他的愿望却是如此简单、透明,只是希望在一年一次的节日里,和我说说话。
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与孩子沟通就像是发生在两个地盘上的事情,一边是孩子的心灵地盘,一边是父母的心灵地盘,和孩子谈话,就是要创造让亲子双方慢慢靠近对方的‘第三块地盘’。”
是啊,对孩子而言,陪伴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说说话,比昂贵的礼物要珍贵百倍。正是这些温暖的话语,让父母走进孩子纯净、洁白的世界,沟通了父母和孩子的心灵世界,让我们感受到爱、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触动。
陪孩子走进乡间 寻找菜地里的蜜蜂
身边的高楼越来越多,孩子的童年没有了追蜂引蝶的奔跑,没有了鸟语花香的气息,似乎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作为父母,我们平时应该多陪陪孩子,经常带他们去大自然里走走。
我的儿子,和同龄人比起来,还算幸运——他和大自然有种不解之缘。儿子一岁多的时候,我的母亲刚刚退休。她看着门前不远处抛荒的几亩地,开垦了那片荒地,还在上面撒上了种子。有时候母亲在地里做活,儿子就在泥土里玩耍。晚上我和妻子回家,总会发现他满身泥巴。虽然我们一直反对,但母亲总说:“你们不也是这样长大的?”
那年,母亲种了一片油菜,晚上回家,儿子总是不停追问:“爸爸,蜜蜂为什么喜欢叮在油菜花上?蜜蜂住在哪里?带我去看蜜蜂的家,好吗?”我告诉他蜜蜂是在油菜花上采蜜,但告诉他“蜜蜂住在哪里”,确实有点难度。只能含糊地说,蜜蜂是养的,其实我多希望儿子能亲自看到蜜蜂的生活啊。
周末,我惊喜地发现,在家门前的路口上,整齐地放好多蜂箱。儿子在顽皮地追蜜蜂,母亲在提醒儿子不要去碰它们,我却打算陪着儿子去寻找答案。
儿子小心翼翼地靠近蜂箱,当看到那么多的蜜蜂在蜂箱前上下飞舞,他变得跃跃欲试。恰好养蜂人走过来,他逐一打开蜂箱查看,我拉着儿子凑上去,儿子一看,惊呼:“怎么有这么多蜜蜂啊?咦,为什么这里怎么有这么多蜜蜂死掉了?”养蜂人一听,轻轻一笑:“它们工作太累了,累死了!”儿子看着那些死去的蜜蜂,然后又看着那些密密麻麻地爬动着的蜜蜂,抬头对我说:“采蜜好像是很辛苦的!”我和养蜂人都笑了……
儿子上了幼儿园,跟着我们住到了城里。每周回乡下,都不忘去母亲的菜地里玩耍。久而久之,儿子也认识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在儿子的画里面,总会有树、有花、有蜜蜂和蝴蝶,还有各种小动物。有朋友问我:“你儿子怎么知道那么多动物?”我会告诉他们,看得多了,就知道了。确实,当我们在不断惊呼孩子失去天真的自然天性时,不妨想想:许多家长只注重让孩子学习枯燥的书本知识,让孩子上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孩子们究竟因此错过了多少黄花烂漫、蜂飞蝶舞的美景呢?
“掀开被帘,投奔自然”,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教室再漂亮,总比不上大自然的魅力。家长要多陪着孩子,走进乡间,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陪孩子一起游戏 做孩子的玩伴
双休日,女儿嚷嚷着要去游乐园。进门后,我发现游乐园是“冰火两重天”:小朋友们在游乐区是上蹦下跳,异常兴奋;家长们在休闲区读书看报,面无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