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孩子偷东西

儿童资源网

正确看待孩子偷东西

  3.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手偶游戏、编故事等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让宝宝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是多么着急,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们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强化他的分享行为,这样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并学会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行为习惯。

  4.让孩子承认错误

  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要让他还回去,并且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担当,并且会有效的杜绝孩子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5.和孩子沟通教育

  发现孩子将别人的东西带回家了,不要用偷这样的字眼,这些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阴影的,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将别人的或者公共的东西带回家,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需要什么,应该告诉爸爸妈妈,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妈妈都会满足他的,这样孩子以后肯定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6.适当满足孩子需求

  有些父母,平时对孩子要求太苛刻了,孩子想要的东西总是不买给他们,其实很多玩具都具有益智性能,可以锻炼孩子的智力,也是孩子快乐成长必须的,父母不必对孩子要求那么苛刻,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只好拿别人的。

  三、发现孩子偷东西千万不要这么做

  1.不问缘由打骂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偷窃行为都十分气愤,一旦发现,往往不问任何原因就采用斥骂、责打、处罚等严厉的惩罚措施来矫治孩子的问题,结果常常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行为。

  在这种消况下,孩子就不能真正理解家长的教育动机,也不可能将家长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孩子偷窃行为的教育应着重于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家长的正面教育应首先从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入手,如果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自己没有”,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应该怎样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是因为“别人也偷拿过我的东西”,家长可以引导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报复地偷别人的东西,那么社会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孩子“并没有觉得不好”,家长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虑他自己的行为,进而认识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好的和应当受到谴责的。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并促使他照着去做。这样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乐意接受。

  2.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偷东西之后,会责骂、训斥,“小偷”、“贼”等字眼不断,这无异于给孩子贴标签,贴标签最大的作用就是强化或者及其逆反之心。因此,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冷静、谨慎地想一想应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措施,才不至于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的影响。

  3.不顾及孩子自尊心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偷东西之后,会当着很多人的面教育,甚至在他的朋友和同学中提及,导致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抬不起头来,对心理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家长们发现孩子偷东西,事过之后,一般不要在别人面前提及,争取把事件的影响范围缩减到最小。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周围存在着讥讽孩子的人,他们的嘲笑今孩子拾不起头来,家长要想办法帮助解决解决,以便使孩子重新找回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