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危害更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僻,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据一份国内的调查显示,在1292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978名儿时有多动症或抽动症表现,占75%。另外,其中50%被诊断仍保留有多动抽动症状。同时,很多染上网瘾、毒瘾的人也是多动抽动症患者。目前,国内多动症抽动症的整体发病率约为3%~6%,70%会持续到成年阶段,30%会终身带病。
别把多动抽动症当淘气,中医治疗最常用
北京金童中医医院的专家指出,抽动症和多动症的孩子常常因为被误认为是淘气而忽视了治疗。其实,多动抽动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与淘气不同的:前者是一种病态,因而特别容易被激惹,容易发怒,任性好冲动,自制力差,这也正是多动抽动症患者容易走上犯罪的根本原因。由于这种病是一种轻微的脑功能障碍,本身属于精神疾病,因而少数患儿在成年后甚至发展为精神分裂。
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能误将抽动症、多动症当做孩子淘气而忽视不管,甚至打骂孩子。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据专家介绍,长期以来,抽动症都以西药治疗为主,常用药物为兴奋剂类、抗精神失常类药物,由于副作用多而明显,且无法从根本上控制抽动症状,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专家的质疑。鉴于西药的副作用较为突出,目前我国有76.8%的抽动症患者把中医作为治疗的第一选择。近年来,由于抽动症已经由过去的疑难杂症发展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中医界也逐渐形成统一认识,普遍认为抽动症属中医“内风证”范畴,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因肝肾同源,因此治疗上多以从肝论治和从肾论治为主。目前中医界运用健脑止抽多元疗法,凭借诊断、分型而对症下药,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治疗和管理须长期坚持,家长老师配合很关键
对于多动抽动症的病因,专家通过临床总结认为,遗传、体质、病毒感染、环境、神经等诸多因素皆可导致多动抽动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专家提到,许多家长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没有症状了,就不再坚持吃药和管理,结果一个感冒又引起复发。因此,要治愈首先要重视,然后才会有良好的预后。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理解孩子,切忌责骂殴打孩子。要知道他们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很差,大声斥责会加重其精神负担,只能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另外,夫妻吵架、激烈动画片及电影、紧张惊险的小说等均对孩子不利,家长要尽量避免此类因素对患儿的影响。个别患儿还有自残及伤害他人行为,家长要把利器、木棒等放在适当位置,不让孩子容易拿到。还要让孩子做到预防感冒、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然,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有病就过分溺爱、顺从,患上多动抽动症的孩子大多很任性、固执,如不注意纠正,易有不良倾向。
老师大部分时间直接面对学生,加之老师的职业特长更善于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上课时如果看到有同学挤眉弄眼、咧嘴耸鼻,或有不该有的肢体动作时,先不要批评,应认真观察,如发现孩子的表情或动作是无规律性的频繁交替进行,或有异常喉音时,要考虑到孩子可能是病态,提醒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当患儿被确诊为该病时,老师应提醒同学们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嘲弄,帮助患儿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
儿童多动抽动症与哪些食物有关
研究表明,具有多动抽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如饮食不当,可导致多动症的发生或加重。因此,这类患儿饮食需特别注意,有五类食物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