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鬼”初成长

儿童资源网

家有“小鬼”初成长

  你可能觉得男孩总是很调皮,总是给你惹麻烦,有时他还很固执,不听你的话。其实,这恰恰因为他是男孩。家有小鬼,做父母的尤其需要给予他更多的包容、更大的空间,让他尽情地去探索、去尝试,自由地朝着各种各样的方向发展。

  先来看看父母都关心些什么

  张爸爸(儿子3个月):希望他乖巧、听话,稍微有个性一点,快快乐乐的。我希望他将来成长为一个大度的孩子,眼界开阔,不要自私,要有团队意识,所以在家里不要制造溺爱的环境,将来有什么事情要让他先独立思考,尽可能独立去做。

  余妈妈(儿子9个月):希望他个性勇敢,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个正直的孩子。帮助他充分发掘潜力,让他自由地发展好奇心,同时要培养他专注地学习或玩某一样东西的能力。此外,不能养成他依靠大人的依赖性,要培养他“其实自己是能够做好的”,这样的独立性格。

  马妈妈(儿子3岁):希望他有运动能力,灵活,勇敢,如果聪明一点就更好了。运动对男孩子来说很重要,他玩起滑板车、扭扭车,简直无师自通。去年我们开始给他学游泳,还配了全套的装备,他玩得很开心。我们还会定期去户外活动,让他经风雨、见世面。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为他创造条件,让他的成长没有缺憾。

  高爸爸(儿子6岁):希望他懂礼貌,尊重父母,有一定的知识,是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我们家儿子生来是个性格温顺的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我觉得这样很好。不过由于我这个爸爸比较严厉,我们家儿子在我面前不皮,其实在我背后还是挺皮的。

  再来听听 专家怎么说

  0-3岁 发展他的性格和兴趣爱好

  男孩子更好动,好奇心也更强,探寻世界的欲望特别突出。当他们开始会爬、会走以后,闯祸的事就接连不断地开始发生了:他们会乱涂乱画,会在奔跑中撞到自己,还会跟父母作对。

  家有小鬼,父母就要特别压制下控制的欲望,给他更多空间,让他朝着各种各样的方向去探索、去发展。孩子就像一株植物,会往四面八方生长。但如果父母给予过多约束,就等于剪去他们的枝条。一旦修剪过度,把生长的方向都剪完了,等到孩子长大以后,父母或许会发现:“怎么我的孩子什么都不行?”

  困难:如果父母自身的安全感就不够,比较胆小、害怕受伤,就容易给孩子过多约束。此时,父母可能会觉得很累,也可能会感受到挫折。随着家里的小男孩渐渐地长大,越到后来越要做好这种心理准备。

  建议:让他玩些冒险的游戏,不要给他设限制、划界线,不然他以后可能就不敢再尝试了。

  3-5岁 培养他的男性气质,保护他的自信心

  到了他3岁以后,爸爸的角色就变得重要起来,因为男孩子需要一个榜样,他们从爸爸身上开始学习给自己定位,养成男性气质。

  困难:妈妈对爸爸不信任,怕孩子跟着爸爸一起捣蛋、闯祸。或者,爸爸工作太忙,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建议:让他从妈妈的怀里走出来,放心地把他交给爸爸,让他从爸爸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

  也可以为他寻找一些正面的男性榜样,比如身边的人,或者影视、小说里的人物。

  此外,保护他的自主性与自尊心也很重要。男孩子常常会做些破坏性的事情,比如把一个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做坏事”让他们很有成就感,觉得这证明自己有能力,能够“制造”些什么。如果这些行为被父母所否定,有可能导致他们内心世界的混乱,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意义。

  困难:男孩子的破坏性行为的确会让父母很恼火。而且到了这一阶段,最初那种“学习做父母的积极性”开始降低,了解孩子的兴趣也退步了。这时父母特别需要学一些心理学,发展与不断成长的孩子相处的知识和技巧。

  建议:首先要体谅孩子的情绪——在做这些“坏事”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其实是正面的、积极的;然后再告诉他一些基本规范。

  6-12岁 陪伴他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入小学是孩子从家里走出来,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自此,他们要开始面对竞争、压力、失败……不过孩子的弹性很大,复原能力也很强,因此这一阶段最关键的其实是父母对自身焦虑的处理——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孩子的失败,对他施以过度保护,或过分的压力。

  父母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压力传递给孩子。比如最常见的一个情况,就是在家长会之后,父母把老师的批评,以及那种挫折的情绪,转化为对孩子的责备。此外需要仔细地去观察:孩子到底在经历些什么。如果孩子在父母那里都得不到理解和帮助,在其他地方就更难得到了。因此父母要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孩子就算在外面失败了,回到家里仍然可以是安全的。那种“一定要他行”的想法,只会造成心理上的对立,无法帮助孩子的成长。

  困难:每个成年人自身都带着很多问题,因此父母要仔细分辨,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情绪、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此外,孩子也有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父母要避免做出过多的干预,或过多地用自己的判断去影响他们。

  建议:遇到问题,说明孩子遇到了困难,父母设法去了解它的原因,进而去解决它。

  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判断孩子遇到的所有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