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儿童资源网

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不能忽视个体遗传和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个体心理本身就是在一定的特殊物质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离开了这种特殊物质和这种物质的特殊机能,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理,也不可能有个体心理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第二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适宜环境的作用,人脑本身不可能产生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

  第三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和教育对所有的儿童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每个儿童都有能动的反映性。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强调环境和教育的类型、内容和表现方式等都要符合儿童的反映特点。

  二、儿童心理的矛盾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在遗传与环境、主体与客体、成熟与学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儿童心理向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过程辩证发展?一般认为,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及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2]。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不断发展和与其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这个新的需要既和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主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有关。

  人总是需要生存,总是需要实现生存价值。为了生存和实现生存价值,必须适应其环境。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个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在理性和情感方面都要充分适应环境。同时,在适应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因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是无限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的需要不仅在水平和层次上是无限的,而且在类型和种类上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这里强调提出的是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也有本质的不同。

  人需要适应的环境主要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环境,而且主要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同时,人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主要是为了实现其生存价值,通过改变客观环境和改造自己而积极地适应环境。虽然人的需要在内容、类型、种类和性质上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生存需要,还是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都是无限的。因此,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儿童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是必然的。既然儿童产生新的需要是必然的,因此,必须研究和探索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心理向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状况或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而发展的。儿童新的需要在性质、类型、种类和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原有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性质的不同其矛盾也有所不同。

  实际上,儿童新的需要也是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直接决定的。新的需要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反映。这样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之间形成复杂的关系或矛盾,这种矛盾可以是心理发展过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同一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矛盾和不同心理过程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个性结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包括同一种成分之间发展水平的矛盾和不同成分之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心理发展过程与个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从性质上看,既可以是一致的矛盾或纯粹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基本观念相冲突的矛盾,如原有健康兴趣与新的不健康兴趣之间的矛盾。

  总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但只有新的需要占据一定地位,或非满足不可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矛盾,才能够促进心理的发展。其结果,新的需要战胜原有发展水平而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儿童心理就是这样在反复的矛盾过程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螺旋式上升的。

  从儿童心理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新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大致相同的环境刺激可能对不同的主体产生极为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环境刺激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首先要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掌握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状况或水平,通过环境刺激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新的需要和新的矛盾的产生,进而使新的矛盾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新需要的产生意味着新矛盾的形成,新矛盾的形成意味着发展的开始。换句话说,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或心理疑惑的产生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矛盾和解决矛盾。